新闻管理系统类图_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

新闻管理系统类图_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功能新闻生产相关知识分享(新闻生产场域、新闻选择标准、新闻体裁、中央厨房等)一、新闻生产的概念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这话的含义不仅仅指事实经过采访、写作

新闻生产相关知识分享(新闻生产场域、新闻选择标准、新闻体裁、中央厨房等)   一、新闻生产的概念   新闻生产是指新近变动的事实经过加工形成新闻作品的过程。   新闻是被生产出来的。这话的含义不仅仅指事实经过采访、写作、编辑最后成为新闻作品这样一个生产流程,更深的含义是指新闻是新闻生产者经过有意识加工的产物,新闻生产者从而建构了新闻事件,进而建构了现实。   二、决定新闻生产的主要因素   (一)专业标准   新闻选择的基本标准,例如新闻价值,这具有普适性,任何新闻媒体都必须遵守。   (二)法规   各国制定的新闻法规、新闻政策,这是由各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以及社会结构所决定,这就是国情。   (三)形势   包括国际形势、全国形势、地方形势。新闻生产必须审时度势,把握时局,预测趋势,考虑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   (四)决定者   既包括最高的中央决定、主管部门的决定,媒体主持人的决定,也包括新闻从业者直接领导的决定。   (五)市场   1、广告客户的要求   2、受众(用户)的需求。   (六)媒体的定位   1、媒体的性质   (1)独立的或非独立的   (2)商业性的或非商业性的   2、媒体的诉求   (1)商业利益   (2)社会效益   3、媒体的类别   (1)综合性的、专业性的   (2)全国性的、地方性的   前3个要求构成新闻语境,后3个要素构成新闻场域。新闻语境就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特定的条件下从事新闻生产的环境。   三、新闻生产的场域   (一)新闻生产场域的定义   场域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提出的概念:“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各个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新闻生产的场域就是在新闻生产过程中,新闻生产者与社会方方面面的客观关系。这种关系处在不同位置上,有不同的矢量,对新闻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或压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生产的场域是各种不同力量之间博弈的场所。新闻产品是各种力量博弈的产物。   (二)决定新闻生产的关系   在所有方方面面的关系中,有三组关系在媒体日常的新闻生产中产生决定性影响。   1、政府、社会与媒体   在这三者关系中,新闻生产者几乎每天都遇到政府(或曰国家)的一意志与社会的多诉求之间的矛盾如何来平衡的问题。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的多利益格局已经形成,党和政府出台的各种政策,各种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必定会引发社会利益格局的调整,有得益的,有无利无害的,也有受到损害的,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政策是空想。政府只能从利弊得失的大局出发来制定政策,尽可能趋利避害。而那些利益受损的群体,甚至有些无利无害或只得小利的群体会感到不公平。“不平而鸣”,他们要求公开表达他们的意见以维护或寻求他们的利益。   2、资本、公众与传媒   按照传媒与生俱来的公共性要求,传媒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首先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向受众提供真实严肃新闻,并对此做出合理解释。这就是中国一直倡导的“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方针。但这样做,既费时费力费钱,而且往往不讨好,因为“曲高和寡”,受众不一定买账。   按照“二次买卖”理论,传媒把受众当作消费者,当作商品,为了取悦受众,他们就会大量提供娱乐内容,甚至把一切严肃内容加以娱乐包装。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许多传媒甚至不惜新闻的真实要求,夸大、扭曲甚至造谣,肆意炒作。   传媒为谁服务?为公众、为资本、为自身,这往往考验着每一家媒体。   3、政府、传媒与记者编辑   在中国的新闻体制下,政府管着媒体,媒体管着记者编辑,政府、媒体、记者编辑都各有目标、自身利益,这势必形成三方博弈。记者编辑在新闻生产过程面对着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   (1)来自政府具体部门的压力,党管媒体,不能动摇。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媒体责无旁贷,但媒体在日常运作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政府职能部门的压力,尤其是一些批评性新闻、公众投诉稿件,相关职能部门总会通过不同渠道给媒体施加压力。   (2)来自编辑部领导的压力。新闻单位的设置是像行政单位一样的科层制,记者编辑受部主任领导,部主任受总编、副总编领导。内容取舍的标准以及内容取舍最终裁定都在各级领导手里,尤其是一些重大事件的新闻稿,其终审权都由领导决定。   (3)非组织的社会关系压力,各种亲朋好友的关系稿,各色企事业单位的公关稿,利益攸关部门的红包稿,等等,都在时时刻刻向记者编辑施压、诱惑。   四、新闻选择   (一)新闻选择的定义与作用   1、新闻选择的定义   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这就是新闻选择。新闻选择仅仅是对事实的选择。   2、新闻选择的作用   选择事实是新闻工作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环。采访、写作、编辑,是新闻业务的三个主要环节,都和新闻选择有着密切关系。新闻采访过程是不断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写作的过程是重新挑选事实的过程。新闻编辑是再一次挑选、审视事实的过程。   (二)新闻选择的标准   1、新闻定义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根据这个定义,要淘汰下列事实:虚假的、陈旧的、人们司空见惯的、空话连篇的。   2、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为了解决究竟选择什么事实才会引起受众兴趣这个难题的。新闻价值就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这些素质包括五个“性”。   (1)时新性。   时新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客观事实发生的时间性,二是指在时间性基础上事实内容的新鲜性。   ①事实发生的时间离当下时间越近或与当下时间重合,是事实能够成为新闻事实的重要时间前提。   ②新鲜性主要包括两点:其一,内容的新鲜性主要是以收受主体的未知、欲知和应知为参照的。其二,事物的常态变化与发展往往产生不出具有新意的信息,只有发生非常态的变动,才能提供新鲜的内容。   (2)重要性。   ①一个事实影响的人越多越重要,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②一个事实、一种现象对社会影响的时间越长,说明它越重要,它就越容易被当作新闻事实。   ③一个事实影响的空间范围越广大,就越重要,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④一个事实越是影响到人们的利益,就越重要,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3)显著性   ①人物的显著性。更高的社会地位,在一定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具备某种特殊的才能,拥有特殊的权威性,具有一些非一般的特殊“素质”等。   ②事情的显著性。某件事情在客观上的表现上不同于普通的事情,具有激发和吸引人们注意力的内在力量或外在表现。   ③时间的显著性。时间的显著性首先是因为人们赋予不同的时间以不同的意义,这是时间显著性能够成为新闻价值属性的内在根据。事实发生在什么时间往往成为衡量事实能否成为新闻事实的重要尺度。一些重大新闻事件能够造就新的显著日期。   ④空间的显著性。空间的显著性也是由于人们赋予不同空间地点以不同的意义造成的,这是空间显著性得以形成的客观根据。一般来说,与新闻事件有特殊联系的地点,与群众关系特别密切的地点,往往能使事件具有更高的新闻价值。   ⑤过程或者原因的显著性。比如事实发生的方式、表现的形式不同凡响、引人注目;事实发生的原因比较蹊跷、耐人寻味。   (4)接近性   ①事实产生或发生的空间与新闻传播指向空间的关系。一般来说,事实发生的空间与传播指向的空间越近或重合,这样的事实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   ②事实本身产生的作用与人们利益的关联程度。某一事实一旦与人们的某种利益紧密相关,它就越容易成为人们的对象,极易成为新闻事实。   ③新闻事实与人们在心理上、情感上的距离关系。某一事实的发生,如果容易引起人们心理上、情感上的反应,那就说明它与人们在心理上具有接近性,心理距离小。   ④形成人们接近心理的因素还有很多,构成事实的人物、地点、事件等或是与人们有较密切的关系,或者是人们所熟悉的、向往的,或是事实中的人物与人们具有相同、相似之处,如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宗教等。   (5)兴趣性   兴趣性,实质是指新闻事实应该成为人们感兴趣的客体或有趣味的对象,即它能够激发人们它的好奇心和兴趣,能够引起人们的或注意。   ①广义上的兴趣是指事物与人们利益的相关性。   ②狭义的兴趣是指事实的非常态、意外性所激发的各种好奇心或获悉愿望。   任何一个事件,只要具备了时新性再加上其他任何一性,就有成为新闻的可能,就可供新闻单位选用。一个事实所具备的这些素质越多,其新闻价值就越高,越能引起人们的兴趣。   3、宣传价值   对于追求政治利益的报、台,尤其是政党报纸而言,它们传播新闻决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要,它们还要社会效果。这样,经过新闻价值筛选的事实还要再经过宣传价值的筛选,挑选具有宣传价值的事实。   宣传价值就是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包括:   (1)与新闻媒介所持的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   对于我们国家的媒体来说,就要以党的理论、方针、政策,以国家的法令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作为选择新闻的标准。毛泽东提出的《人民日报》等党报要“政治家办报”,也是要求报纸要有政治敏感性,从政治方向出发选择新闻。   (2)针对性   针对社会上的各种猜测、怀疑、歪曲、流言,选择事实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   (3)普遍性   事实中所包含的思想观点对广大受众具有普遍的教育意义、指导作用,从而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启发人们去思考,引导人们去举一反三。   (4)典型性   事实不但要和作者想说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而且能够有力地说明观点,所选用的事例能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使人口服心服。   (5)时宜性   选择适当的时机来发表。   4、新闻法规   新闻法规是新闻选择的最后一道关口,其目的是“去毒”,即把危害国家或人民利益的新闻卡下来,不准公开传播。   新闻法规一般由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对新闻事业有强制性,目的在于约束新闻报道,以免危机国家利益和社会公众利益。   五、新闻体裁   (一)传统媒体的新闻体裁   1、报纸:倒金字塔结构的客观性报道、解释性新闻   报纸上有许多新闻体裁,但真正为报纸所独创且适应报纸特点的就是倒金字塔结构的客观性报道与解释性新闻。   (1)倒金字塔结构   ①倒金字塔结构的内涵   典型的倒金字塔结构是按照事物的轻重缓急或读者感兴趣的程度来陈述一个事件。一般是按先主后次、先重后轻、先急后缓的次序。   ②倒金字塔结构的起源与发展   这种结构最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内战时产生。由于这种结构非常适合读者阅读,适合编辑,很快在全球报纸上流行,成为消息(短讯)的典型写作结构。   (2)客观性报道   ①客观性报道的内涵   客观性报道是把客观性的目标转化为一套可操作的程序,即以不偏不倚的公正态度来报道新闻,竭力把事实与意见分开。   ②客观性报道的要求   第一,构成该新闻的事件的基本要件必须齐全,不得缺失;   第二,尽可能用中性词汇;   第三,任何事实都必须明确来源;   第四,引语必须完整,不得断章取义,歪曲原意。   第五,平衡原则:不同观点、见解得到平等表达,不能有重有轻,偏袒一面。   (3)解释性新闻   ①解释性新闻的内涵   解释性新闻就是解读新闻,解读该新闻的原因和意义,其核心就是以大量背景材料来揭示该事件在时间与空间上方方面面的关系。   在时间层面上,解释性新闻以昨日来透视今日、预测明日。   在空间层面上,宏观背景下的微观表达,微观层面上的宏观影响,政治变化、政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如此等等。   ②解释性新闻的起源与发展   解释性新闻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在电视日渐壮大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兴旺,时到今日,在全球报业中,尤其西方报纸,解释性新闻占有绝大多数版面。   2、电台:短平快新闻、现场播报   (1)电台播报由于声音稍纵即逝的特点,不适合长篇大论,只需要播报发生了什么就够了,而且电台声音比报纸语言更浅显,这就形成了电台新闻短平快的基本特点,或者我们常用的“一句话”新闻。   (2)而现场播报则充分显示了电台的优势,真正实现了“零时差”,即与新闻时间同步播报,如果再配上各种音响,可以把现场表达得绘声绘色。   3、电视台:主持人节目、现场互播   (1)新闻的主持人节目是由电视画面配以主持人播报,而更重要的是由主持人穿针引线,把各种现场画面切入电视屏幕,并由主持人加以报道、加以解读,电视新闻由此而生动活泼。   (2)现场直播包括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演出、各种庆典以及一些现场突发性事件。这更能体现电视台优势,不但实现零时差,还让受众有了零距离的感受。   (二)新媒体新闻体裁   1、互联网短消息   互联网短消息是在互联网平台身上主要以图片配简要的文字,其地位相当于报纸中的动态消息,是互联网新闻最基础的表现形式,由稿件来源、正文、链接、背景、网络跟帖五大要件构成。   (1)互联网短消息需要充分保证稿件来源的公开透明。公开透明是保证新闻真实性和客观性的需要,也是保护版权的需要。稿件来源指的是新闻稿件的出处,强调消息内容的获得方式。根据稿源的性质,可以判断其权威性、可靠性。   (2)正文。由标题和主题组成。网络新闻主要是通过标题列表上的标题来衔接正文,标题尽可能在第一时间抓住用户,向读者传达更多内容。标题制作简明扼要,字数一般在十二字左右。   消息主体要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达基本完整的事实。为适应互联网碎片化阅读,互联网短消息内容短小精悍,一般以不超过五百字为宜,只要能把事情说清楚,可以是几十字,甚至是一句话。   (3)链接。短视频中的链接,是指以超链接的形式提供与消息主体相关的报道等。从单篇新闻来看,链接作为该新闻的背景。若从网络空间来看,链接把该相近新闻串联起来,一起新近发生事件可能勾连起多年前的“相关”事件,形成互文关系,赋予更多意义。   链接为消息主体服务,要体现与主体的相关性;链接设置要保证消息主体的完整性和流畅性,不应打扰、中断主体叙述;要保证衔接的有效性,防止“死衔接”。   (4)背景。新闻背景是对消息主体进行补充说明的材料,是新闻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包括知识背景、地理背景、人物背景与历史背景等。   (5)新闻跟帖管理要宽严相济。网络新闻跟帖是网络评论的一种形式,与传统评论不同。新闻跟帖不能脱离新闻主体单独存在,互动性强,行文风格是即兴评论,有话则长,无话则短。   网络跟帖有三方面功能:其一,在网民的倾向性意见中了解网民对该新闻(事件)的基本态度;其二,从网民不同评论意见中多视角理解新闻;其三,补充该新闻的素材或细节,纠正该新闻的谬误或虚假陈述。   2、短视频新闻   (1)现场拍摄是短视频新闻优势所在。   (2)要做到真正的现场拍摄,不能造假,不允许干扰和摆布。任何摆布都是假新闻。   (3)短视频不讲究起承转合,但新闻基本要素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等不可缺席。这是新闻真实性的具体体现,也有助于用户更好地理解新闻内容。   (4)短视频新闻时长一般在60秒之内。   (5)短视频可以分为用户原创内容(UGC)、专业机构原创内容(PGC)以及用户与专业机构合作生产内容(UGC+PGC)三大类。   3、数据新闻与可视化表达   (1)数据新闻能让记者通过数据和信息图表来报道一个复杂事件。广度和深度是数据新闻制作的关键词。数据新闻要求公开数据来源。就是要告诉受众数据的出处,这不仅能够说明所报道的事实、揭示的关系言之有据,而且帮助受众根据数据来源来判断新闻的可信度与权威性。更高的要求还需要公开数据采集方法、分析方法和工具以及收集的时间。   (2)数据可视化表达是通过可视化编码,将复杂抽象的数据及关系改造成简单具体的视觉语言。内容层面要做到准确和高效:不存在任何错误地呈现数据分析的结果,突出重点信息,降低阅读障碍;形式层面要做到设计新颖和富有美感,作品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4、网络直播新闻   (1)网络直播新闻,是以传递新闻为目的、以实时视频流为主要形式的报道形态。   (2)网络直播新闻灵活性强,受时间、地点限制弱。电视直播基本上是在规定时间、规定地点拍摄,播出规定内容,网络直播除了像电视台那样拍摄、播出外,最显著的区别是随时随地拍摄任何内容。   (3)真实是网络直播新闻的优势。坚持真实,禁止伪造现场或改变现场,不得摆拍作秀;不使用特定拍摄技巧,造成受众对视觉信息误解。   (4)镜头运用一般一镜到底为主,不使用过多花哨的运镜技巧。单一镜头运用,不仅现场感强,还可以节省拍摄资源。但一些重要重大活动,会使用与现实直播雷同的多机位、多角度直播。   5、VR新闻与AR新闻   (1)VR新闻与AR新闻是以用户为中心,强调用户新闻体验和新闻参与的新闻样态。“体验”与“参与”是其新闻制作的关键词。   (2)VR新闻和AR新闻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较之纪录片更加贴近的体验,可以说是对纪录片的延伸。其中,VR新闻是纵向推进,带给了人们更加身临其境的实景体验;AR新闻是横向扫描,带给了人们多场景叠加的新闻体验。从受众参与体验角度来讲,我们从原来的“看新闻”转向“沉浸新闻”。   (3)AR技术与VR技术提供沉浸新闻新体验,让VR新闻与AR新闻有两个明显特征。   一是个性化叙事。传统新闻叙事是由媒介主导,是固定“线性叙事”逻辑,也就是说,不同的受众看到的是同一个故事。而VR新闻与AR新闻,则打破原有由媒介主导的叙事流程,用户沉浸其中并自由选择叙事顺序,结果是不同的受众看大的是不同的故事。   二是场景化互动。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只能被动地接收新闻,而AR新闻与VR新闻则为用户带来了一种场景化、交互式的新闻体验,即用户需要参与到新闻场景当中,才能够观看内容。有一种趋势是,用户可以利用VR技术和AR技术,在新闻场景中互动,更加直接地表达对新闻的看法,推动新闻的发展,对新闻叙事主动参与和构建。   六、新闻报道的专业要求   (一)新闻报道的总体要求有三个面向:真实、真相、真理;公开、公平、公正;速度、广度、深度   1、真实、真相、真理是新闻报道在反映客观世界中逐步递进的要求。   2、公开、公平、公正,是新闻报道对公众的基本态度。   (1)公开,即公众有权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与公众利益相关以及公众感兴趣的任何新闻。   (2)公平地信息、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是公民应有的权利,信息公平是社会平等的前提。   (3)公正,就是新闻报道的客观公正要求,在新闻报道里,不应出现种族歧视、民族歧视、地域歧视、区域歧视、性别歧视、阶层歧视、群体歧视、职业歧视等等。   3、速度、广度、深度,是新闻报道时空上的要求。   (1)从新闻的一般要求来讲,新闻报道越来越好,与事件同时进展的“零时差”“零距离”是最理想的。   (2)广度是指新闻报道面,凡是与大众利益相关、引发公众兴趣的事情都应满足公众未知、欲知的愿望。   (3)深度则揭示重大事件在时间、空间上与方方面面的关系。   (二)单篇新闻报道的要求   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是每一篇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   1、在叙事上要求: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2、在语言上要求:准确、简洁、明快   七、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生产的变化   (一)新闻生产:从专业化到社会化   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就是一群训练有素的专业(职业)新闻工作者(记者、编辑)生产,面向全社会传播信息,或者说是一个机构(报纸、广播、电视)面向社会生产、传播信息。办报纸、办广播电视都要经过国家机关的批准才能被允许,所以,生产新闻的机构是受法律保护的,是垄断性的。   新媒体彻底打破了新闻生产的垄断格局。新闻生产从少数社会精英的专业化行为变成了泛社会化的全民性行为。   新闻生产从专业化走向社会化,导致新闻生产从理念到模式发生巨大变革。   1、在重大事件尤其突发性事件中,在第一现场、第一时间发出新闻的往往不再是记者而是事件的当事人、参与者或现场亲历者。现在,传统媒体在和新媒体的竞争中已败下阵来,传统媒体之间的“第一时间”的竞争已不复存在,不得不改变报道模式,比如深度追踪报道、深度解读报道等等。   2、许多事件、许多真相被新媒体揭开,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新闻网站“德拉吉报道”。   3、一系列新的新闻生产模式逐步成型,主要流行的有:   (1)UGC   受众通过互联网发布文字、图片、影像等资讯和观点,相关媒介组织通过各种网站(如博客、微博等)抓取相关信息编辑成完整新闻加以报道。   (2)众包新闻(Crowdsourcing)   最著名的莫过于维基百科,突发事件一旦发生,一两个小时内维基百科依据网民上传的信息编辑出一个页面,一条最初的新闻,一两天内可能有数百次上千次编辑,更新程度远胜任何新闻媒体。   (3)迭代新闻(Iterative Journalism)   新闻报道一层一层向纵深挺进,使新闻由浅入深,揭示事件真相,探究事件起因。一般分成快讯、初稿、报道、背景、分析、互动和定制7个阶段。   上述新闻生产模式都是专业新闻工作者和公众采取不同方式相互协作的过程,使新闻报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一次成型到逐步成型的过程。   (二)中央厨房的新闻生产模式   1、“中央厨房”的内涵   “中央厨房”这一概念源于连锁餐饮业,是企业集中采购、集约化生产成品或半成品的场所。传媒业引入这个概念,是希望借助数字化、智能化的技术平台,实现新闻产品的集约化生产和传播,整合资源,节约成本,提升生产效率,同时在内容传播过程中统一价值观,形成合力,增强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   2、中央厨房的主要类型   从目标诉求来看,当前的“中央厨房”实践可以分为聚合型和内控型两种主要类型。   3、中央厨房的基本理念   中央厨房的基本理念都是希望“打通”媒体内部、不同媒体之间、媒体和其他社会系统间的壁垒,整合资源,借助开放和协作的平台,在业务层面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传播”的工作格局。   4、中央厨房组织机构的突出特点   中央厨房组织机构的突出特点是:统筹调度是核心,技术平台是支撑。中央厨房模式的关键是统筹协调采编力量,特别是在一些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上,通过专人实时监控、随时调度,可以在第一时间进行融合采集、加工、生产和传播,这一模式的优越性也更加凸显。   5、中央厨房运作模式下的编辑角色   依托中央厨房,过去报纸的“采编合一”开始转为“采编分离”,编辑的地位较过去更为重要。比如《人民日报》的地方不、经社部、政文部、体育部改为了完全的采访部门,原有的版面编辑任务移交总编室负责。记者在前方采访提供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的“半成品”,编辑要将新闻素材加工成符合不同终端传播特点的新闻产品,有时还要就具体细节与前方记者保持沟通协调,并用户反馈,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工作量都有所增加。   6、中央厨房的问题   (1)内容同质化   在新闻内容生产和推送方面,流水线式的内容生产提高了新闻生产的效率,新闻全天滚动、全球传播成为常态。但也出现了内容同质化的现象,有些编辑为了省事,把已有的新闻直接复制粘贴到其他平台上。   (2)投入成本高   中央厨房的建设投入资金很大,一般都在亿以上,比较先进的都在数亿,而且后续的维修、改进、技术升级还需不断投入,一般中心媒体难以承受。   (3)人才短缺   中央厨房不仅仅是对新闻生产线的重构,更主要是对媒体内外关系的重构打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部”为基础的机构设置,这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大幅度提高:从过去前宽后窄(大批记者在第一线采访,后台编辑只是配角)到前窄后宽(大大压缩第一线记者的数量,注重后台制作);第一线记者从过去单一型变成全能型(各条线都要采访,采写编摄一气呵成),而后台编辑也从单打独斗变成团队作战(编辑和技术人员协作进行数据挖掘和可视化表达)。因此,人才短缺成为各地中央厨房运作中最大的制约因素。   思考题:   你认为笔记中所展现的新闻选择的标准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在实践中,新闻生产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2024最新激活全家桶教程,稳定运行到2099年,请移步至置顶文章:https://sigusoft.com/995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激活谷谷主-小谷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igusoft.com/45343.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9月 5日
下一篇 2024年 9月 5日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