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系模式分解要遵循什么原则呢_目标分解的基本原则

关系模式分解要遵循什么原则呢_目标分解的基本原则教育知识与能⼒模块⼀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第⼀章 教育的产⽣与发展“教育” 这⼀词最早出现于《孟⼦·尽⼼上》 (单选·了解)“君⼦有三乐,⽽王天下不与存焉。⽗⺟俱存,兄弟⽆故, ⼀乐 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 也。 ”——《孟⼦·尽⼼上

教育知识与能⼒模块⼀ 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第⼀章 教育的产⽣与发展“教育” 这⼀词最早出现于《孟⼦·尽⼼上》 (单选·了解)“君⼦有三乐,⽽王天下不与存焉。⽗⺟俱存,兄弟⽆故, ⼀乐 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乐也;得天下英才⽽教育之,三乐 也。 ”——《孟⼦·尽⼼上》⼀、教育的概念1. 教育的本质属性 (⾼频考点·掌握·辨析)教育是⼀种有⽬的的、培养⼈的社会活动。(掌握·辨析题)(1)⽬的性(2)社会性(⼈类所特有)永恒性社会属性: 历史性(理解 ·单选) 相对ᇿ⽴性 ① 教育具有继承性;(理解·辨析·单选) ② 教育受其他意识形态影响;③ 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2.⼴义的教育:泛指⼀切有⽬的影响⼈的知识,技能,身⼼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理 解·辨析题)包括①学校教育 ②社会教育 ③家庭教育可以是有组织、⾃觉的或者系统的;也可以是⾃发的、⽆组织的或者零散的。3.ሀ义的教育:主要指的是学校教育,是由专职⼈员和专⻔教育机构根据⼀定的社会要求,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施加影响的活动。 (理解·辨析)特点: 专⻔的⽼师;专⻔的对象(⻘少年⼉童);专⻔的培养⼈的活动(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 (了解)※ 教育的本质特点是:有⽬的地培养⼈⼆、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1. 教育三要素 (了解·选择题)教育者为主导受教育者为主体 教育影响为桥梁2. 三者关系 (理解·简答·单选)① 三者既相互ᇿ⽴、⼜相互联系。② 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纽带;③ 受教育者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的对象;④ 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作⽤的桥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为主体,教育影响为桥梁 (⾼频考点·理解)三、教育的起源1.教育的起源学说 (理解·单选)神话起源说:教育由上帝创造。 最古⽼的观点、所 有宗教所持观点。⽣物起源说:教育是⽣物现象,不 是⼈类特有。⼼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童 对成⼈⽆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类的 ⽣产劳动。四、教育的发展 (理解·单选·辨析)(⼀)原始社会原始社会的教育特征:1. 教育⽔平低。没有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 内容贫乏。2. ⽅法单⼀。主要是⼝⽿相传和实践模仿;3. 没有阶级性。(⼆)古代社会(奴⾪社会与封建社会)与⽣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Ø 奴⾪社会:中国:六艺,以礼乐为中⼼;欧洲:斯巴达教育、 雅典教育Ø 封建社会:中国:“四书”“五经”欧洲:教会教育(七艺” ,含三科、四学)骑⼠教育:以培养封建骑⼠为⽬的,内容是“骑⼠七 技”(三)近代社会教育特点: 1. ⽬的:维护资产阶级统治地位;2. 课程内容:注⼊科学知识,增加新学科;社会主义社会 特点:1. ⽬的:培养社会主义接班⼈;2. 教育权为⼴⼤劳动⼈⺠所掌握;3. 更加注重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根本 特征)(四)现代教育特征特征: 终身化、 全⺠化、 ⺠主化、 多化、 教育技术现代化 (⼝诀:全⺠多现身)第⼆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教育与⽣产⼒的关系1.社会⽣产⼒对教育的作⽤ (掌握·简答题·单选题)① ⽣产⼒为教育提供基础条件;② 制约教育结构; ⼝诀:鸡解⼿,⻳速。③ 制约教学⽅法、⼿段、组织形式;④ ⽣产⼒的发展⽔平决定教育的规模与速度。1.教育对于⽣产⼒的促进作⽤(教育的经济功能) (理解·单选)① 教育是劳动⼒再⽣产的必要⼿段;通过教育,可以使⼈掌握⼀定的知识、⽣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教育再⽣产劳动⼒的具体体现在:【可以改变劳动⼒的形态,把简单劳动⼒训练成为复杂的劳动⼒(2015 年下半年)】① 教育科学知识和技术再⽣产的⼿段 ;——(教育再⽣产科学知识)⼆、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 (单选·理解)① 影响部分教育内容,尤其是思想道德内容。② 决定教育的领导权;③ 决定着受教育权;④ 决定着教育的⽬的和性质。政治经济制度是决定教育性质/⽬的的根本性因素 (掌握!)(⼆)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促进作⽤(教育的政治作⽤) (理解·辨析)1. 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才;2. 教育是⼀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量;3. 教育可以促进⺠主;4. 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三、教育与⽂化的关系1.⽂化对教育的作⽤:① 提⾼⼈们对教育的需求,促进教 育事业的发展完善;② 促进学校与社会联系加强;③ ⽂化影响着教育教学⽅法的使⽤;④ 促进教学内容的质量和结构的变化。2.教育对⽂化发展的促进作⽤(教育的⽂化作⽤) (2015 年下·简答·掌握)① 传递和保存⽂化的作⽤(传递)(⽂化的传承是 ⽂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前提);② 筛选和整理⽂化的功能(选择);③ 包容和交流⽂化的作⽤(融合);④ 具有更新和创造⽂化的作⽤(创新)。⼝诀: ⻰的传⼈要选择创新了四、教育与⼈⼝的关系 (了解)1.⼈⼝数量和增⻓速度制约着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2.⼈⼝素质与教育之间成正相关。3.教育可以优化⼈⼝结构※ 在影响教育的诸多因素中,制约教育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根本因素是⽣产⼒⽔平第三章 教育与⼈的发展⼀、⼈的身⼼发展1.⼈的发展的界定⼈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和年龄额递增⽽发⽣的个体身⼼⽅⾯的积极变化,包括⽣理 和⼼理两个⽅⾯。⼈的⽣理发展与⼼理发展相互依存、互相影响。2.⼈的身⼼发展规律(特征) (理解 单选)特征: (理解·单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① 身⼼发展的顺序性身体 低级 → ⾼级简单 → 复杂具体思维 → 抽象思维⼼理 机械记忆 → 意义记忆原始情绪 → ⾼级情绪Ø 对教育的启示在对⻘少年进⾏教育时,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浅⼊深,由简到繁,由低级到 ⾼级循序渐进地进⾏,切记“拔苗助⻓”② 身⼼发展的阶段性乳⼉期 → 婴⼉期 → 幼⼉期 → 童年期 → 少年期 → ⻘年期 → 成年期Ø 对教育的启示从学⽣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提出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法, 对不同年龄段的学⽣要区别对待。③ 身⼼发展的不均衡性 (速度)不平衡性:指各个部位功能的发展是不 平衡的。如记忆⼒,在不同年龄段强弱 不⼀。关键期:指身体或者⼼理某个⽅⾯的机 能和能⼒最适宜于形成的时期,在这⼀ 时期施加给个体某⽅⾯的教育影响会获 得最佳效果。Ø 对教育的启示教育应在⼈的某项素质发展的相应的关 键期内,施以相应的教育,促进该素质 的发展。如 4~5 岁是⼉童视觉、听觉发 展的关键期,课开展绘画、⾳乐⽅⾯的 教育。④身⼼发展的互补性表现为机体的某⼀⽅⾯的机能损失甚⾄缺失后,可通过另⼀⽅⾯机能的超常发 展得到补偿。※ 遗传素质具有⼀定的可塑性。遗传因素为⼼理发展提供了⽣理 前提、物质基础和发展的可能性,在现实⽣活中,个体受到环境、教育、主 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使遗传素质发⽣⼀些改变。⑤ 个体身⼼发展的个别差异性个别差异性的含义指每个个体在遗传、环境、教育等⽅⾯的不同,其 身⼼发展的实际情况也会表现出⼀定的个别差异性。 (同⼀年龄段的孩⼦,在不同⽅⾯或者在同⼀⽅⾯ 表现出的差异性)Ø 对教育的启示因材施教⼆、影响个体身⼼发展的因素 (单选·简答·材料·掌握)1. 遗传因素2. 环境因素3. 教育因素4. 个体主观能动性1、遗传① 概念: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 感官和神经系统等的特点。② 作⽤:(1)是⼈身⼼发展的物质基础(⽣理基础);(2)遗传的差异性影响⼈的身⼼发展的差异性;(3)遗传是⼈的发展的⽣理前提,但对⼈的发展不起决定作⽤。2、环境① 概念:影响个体身⼼发展的⼀切外部因素。分为⾃然环境和社会环境。② 作⽤:(1)环境是⼈的发展的现实基础;(2)环境为⼈的发展提供对象、⼿段、资源、机遇等;(3)⼈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中得到发展的;(4)环境对⼈的发展有᯿⼤的影响作⽤,但不决定⼈的发展。③ 表现:狼孩的故事、孟⺟三迁、 “近朱者⾚近墨者⿊” 、 (选择题)3、教育(学校教育)作⽤:在⼈的发展中起主导作⽤和促进作⽤,不起决定作⽤。原因:(1)是有⽬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的活动,它规定着⼈的发展⽅向;(2)有专⻔⽼师来施教,效果较好;(3)基础教育是⼈身⼼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学校教育能有效控制和协 调影响学⽣发展的各种因素。4、个体主观能动性① 概念:是指⼈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和能动作⽤。表现为⼈认识世界 和改造世界,如需要、⽬的、动机等。如 “同流不合污”“出淤泥⽽不染”“威武不能屈”(⼈对环境的作⽤)② 作⽤:是⼈发展的直接动⼒,是⼈发展的内因,是⼈的发展的决定因素(选 择题·理解),⽽环境和教育是⼈发展的外因。【总结】影响个体身⼼发展的因素 (单选·掌握)Ø遗传因素:物质前提Ø环境因素:必要条件Ø教育因素:主导作⽤Ø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作⽤、发展的动⼒第四章 教育⽬的⼀、教育⽬的概述1. 概念: 教育⽬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定社会所需要的⼈的总要求,是教育的 最⾼理想。2. 层次结构:教育⽬的 (国家)教育⽬的 培养⽬标 (学校)教学⽬标 (教师)※ 教育⽬的是整个教育⼯作的核⼼,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Q: 教育⽬标和教育⽬的的区别? (理解)教育⽬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的总的要求;教育⽬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阶段⼯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 到的特定要求或产⽣的预期变化。3. 教育⽬的的作⽤(意义、功能) (简答题·单选题·掌握)1. 对教育⼯作具有导向作⽤2. 对贯彻教育具有激励作⽤3. 是对教育效果进⾏评价的᯿要标准⼆、教育⽬的理论社会本位论 个⼈本位论 ⻢克思关于⼈的全⾯发展的学说基本观点 教育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最⾼宗旨教育根本⽬的是⼈度发展较好地体现了个⼈本位和社会本的本性和本能的⾼位辩证统⼀。代表⼈物 荀⼦、柏拉图 卢梭、罗杰斯、孟⼦积极意义 对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确⽴⼉童的地位,育观体现了对个⼈价值的尊᯿;⼜体注᯿⼉童 个性发现了社会对⼈的要求。展; 倡导⺠主的教地位:是我国制定教育⽬的的理论基础。不⾜ 否认了教育⽬的受⼈抑学⽣个⼈发展忽视社会发展对教的发展规律制约的特育的要求; 忽视学点,有⽚⾯性,易压习和社会的影响作⽤宗教本位论主张:把⼈培养成虔诚的宗教⼈⼠,强调教育对⼈的精神世界的作⽤。某些观点对于批判近代教 育过度功利化、技术化的有借鉴意义。教育⽆⽬的论(杜威)“教育的过程,在它⾃身以外没有⽬的,它就是它⾃⼰的⽬的”能⼒本位论强调从职业岗位需要出发,以能⼒培养为教学基础,᯿实际操作。知识本位论知识传授为主要或唯⼀⽬的,把教育知识⽬的等同于全部教育⽬的。三、我国教育⽅针发展历程 (了解)1. 1957 年颁布的教育⽅针(是新中国成⽴后第⼀个教育⽅针)“在德智体⼏个⽅⾯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化的劳动者。 ”2. 1958 年颁布的教育⽅针党的教育⽅针必须为⽆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产劳动相结合。3. 1981 年颁布的教育⽅针“必须坚持⼜红⼜专,知识分⼦与⼯⼈农⺠相结合,脑⼒与体⼒劳动相结合的⽅针” 三 我国教育⽅针发展历程(了解)4. 20 世纪 90 年代教育⽅针新时期的⽅针“培养德智体等⽅⾯全⾯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 ”四、我国的教育⽬的(⼀)我国的教育⽬的培养全⾯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强调学⽣个性发展,培养学⽣创造精神 和实践能⼒。(⼆)我国实现教育⽬的的基本要求 (简答题·掌握)1. 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2. 要求使学⽣在德智体等⽅⾯全⾯发展。3. 强调教育与⽣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当前教育⽬的的根本途径。五、全⾯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全⾯发展教育包含: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1. 德育:在全⾯发展教育中起着灵魂与统帅作⽤,为其他各育提供了⽅向性保证,是素质教育的核⼼与灵魂。 (理解!单选)2. 智育: 向学⽣传授系统的科学⽂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技巧,发展学⽣智⼒,为其他各育提 供了知识基础和能⼒基础。在全⾯发展中居于基础地位。 (理解·单选)3.体育: 根本任务在于增强学⽣的体制,为其他各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理解·单选)4. 美育: 也叫审美教育,培养学⽣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在全⾯发展中居于动⼒ 地位。 (理解·单选·简答·2016 年上)5. 劳动技术教育: 是指培养学⽣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使学⽣掌握⼀定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可以 综合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运⽤。 (理解·单选)第五章 教育制度⼀、教育制度概述1. 教育制度的含义 (了解)⼴义:是指国⺠教育制度,是⼀个国家为实现其国⺠⽬的,从组织系统上建⽴起来的⼀切教育设施和有关规章制度。ሀ义: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是国⺠教育制度的核⼼,体现⼀个国家国⺠教育制度的实质。2. 影响学制建⽴的因素 (简答题·理解)(1)⽣产⼒发展⽔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制度和⼈⼝状况;(3)⻘少年⼉童身⼼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发达国家现代学制1. ⻄⽅现代学制的类型(1)双轨制:英国为代表。两个轨道:1.为特权阶级服务(⽂化课);2.为劳动⼈⺠⼦⼥设⽴(技术)。(2)单轨制:美国为代表。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各级各类学 校相互衔接。优点:这是学制的进步,有利于普及教 育,有利于提⾼国⺠素质。(3)分⽀制:前苏联为代表。(中国)⽴体式学制。上通下达,左右畅通。优点:利于教育的普及,⼜保证学术性的较 ⾼⽔平。缺点:课时多、课程复杂、教学不够灵活。2. ⻄⽅发达国家学制发展趋势 (简答题·掌握)(1)学前教育得到᯿视;(2)义务教育的范围逐渐扩展,年限不断延⻓;(3)⾼等教育⼤众化、层次多样化;(4)᯿视职业教育,并⼒求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5)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三、我国学制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题)1. 旧中国学制的建⽴ (单选·掌握·⾼频考点)学制 时间 意义壬寅学制 1902 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个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件癸卯学制 1904 年 中国近代史上第⼀个正式施⾏的学制壬⼦癸丑学制 1912 年 确定了妇⼥的受教育权利和男⼥同校制度壬戌学制 1922 年 ⼜称为“六三三学制” 、 “新学制” ,是近代史上实施 时间最⻓,影响最⼤的学制。2. 新中国的学制改⾰ (了解)学制改⾰ 内容1951 年新学制 内容:四段六级,体系完整。作⽤:新中国的第⼀个学制,标志我国学制发展到⼀个新阶段,是后续“六三 制”“五四制”等学制发展的基础。特点:1、体现男⼥平等;2、⾯向⼯农;4、为⽣产建设服务;1958 年学制改 ⾰ 办学⽅针“两条腿⾛路”;办学原则:“三个结合”“六个并举”1985 年改⾰ 1.实⾏九年义务教育, “六三制”“五四制”“五三制”“九年⼀贯制”等多 种形式并存(理解·单选·2012 下·2015 下),各地因地制宜。2.中等教育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3.⾼等教育改⾰。1995 年《教育 法》规定 我国实⾏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等教育的学校制度,九年义务教 育制度。四、义务教育制度1. 定义义务教育是指依据法律规定,适龄⼉童和⻘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 以保证的国⺠教育。是国⺠的基础教育。德国 1763 年作出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单选)2. 义务教育的特点 (理解!综合素质单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3. 我国的义务教育制度1986 年《义务教育法》实施,标志中国确⽴义务教育制度。规定我国实⾏九年义务教育 制度。2006 年在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再次修订,新的《义务教育法》推动我国义务 教育向均衡、公平的⽅向发展。提出“实施义务教育,不受学、杂费”第六章 教育科学研究⽅法 (了解)1. 观察法有⽬的,有计划地考察和描述个体某种⾏为的表现和变化,从⽽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2.⽂献法通过查阅有关⽂件、资料、图书、作品等来进⾏研究。3.调查法调查法是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访谈,问卷,座谈的形式,有计划,有⽬的地搜集研究对 象的相关资料,从⽽获得教育现象的事实,形成对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调查的⽅法有很多, 常⽤的有问卷法和访谈法。4.实验法是结合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法,有⽬的地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研究对象的变化,从⽽验证假设,探讨教育因果关系的⼀种研究⽅法。5.⽐较法是按照⼀定的标准对不同国家或地区的教育制度,教育理论及教育实践活动进⾏⽐较研究,找出各国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或特殊规律的研究⽅法。6. 个案法是对个⼈或个别事物进⾏深⼊⽽详尽的、专⻔的观察与研究,收集相关的资料,对其⾏为变化的全过程进⾏研究的⽅法。第六章 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学的产⽣和发展 (了解)(⼀)萌芽阶段 零散的思想、观点(⼆)ᇿ⽴形态阶段 ᇿ⽴的学科(三)教育学的多样化阶段 内容更丰富(四)教育学的理论深化阶段 内容丰富+分化(⼀)萌芽阶段·中国1. 孔⼦:世界上第⼀个采⽤启发式教学的⼈。 选择 题教育主张:(1)教育对象:有教⽆类;(2)教育⽬的:培养“贤⼈”“君⼦”;(3)教育内容: “仁”“礼” ,六艺;(4)教学原则和⽅法: A.因材施教;B.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C.学思结合;D.温故知新;E.学以致⽤。(5)道德教育:⽴志乐道,⾃省⾃克,身体⼒⾏,改过迁善。(6)教师观:为⼈师表,其身正、不令⽽⾏,其身不正、虽令不从。2. 《学记》:被称作“教育学的雏形” ,是⼈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论述教育、教学 问题的论著。(掌握·选择题)据郭沫若考证,作者是孟⼦的学⽣乐正克,出现在战国末年。教学原则和⽅法:① 教学相⻓原则;② ⻓善救失原则,强调对于学⽣的缺点因势利导;③“道⽽弗牵,强⽽弗抑,开⽽弗达”阐释了启发式教育;④“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强调课内外结合,藏息相辅;⑤“不陵节⽽施”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进⾏教学。3. 墨⼦:Ø 他的教育思想以“兼爱”和“⾮攻”为主(掌握·单选),注᯿⽂史知 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的培养,还注重实⽤技术的传习。Ø 墨⼦提出了⼈性“素丝说” ,认为⼈的品性“染于苍则为苍,染于⻩则 为⻩” 。Ø 对于获得知识的理解,墨家认为,主要有“亲知”“闻知”和“说知” 三种途径,前两种都不够全⾯和可靠,所以必须᯿视“说知” ,即依靠 推理的⽅法来追求理性知识。(⼀)萌芽阶段·⻄⽅1. 苏格拉底:产婆术,以讨论,辩论或实际引导的⽅式来揭露对⽅认识中的⽭盾,逐步引 导学⽣。2. 柏拉图:代表作《理想国》,是“寓学习于游戏的最早提倡者” 。3. 亚⾥⼠多德: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学⽣,亚历⼭⼤的⽼师。代表作《政治学》⾸次 提出“教育遵循⾃然”的原则;注意到了⼉童⼼理发展的⾃然特点;提倡对 ⼉童进⾏和谐教育,实施德、智、体三育。4. 昆体良 (选择题·掌握)古罗⻢著名教育家、教学法⼤师。⻄⽅第⼀个专⻔论 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代表作《论演说家的教育》(也称《雄辩术原理》), 被誉为古代⻄⽅的第⼀部教学法论著。⼝诀:中有孔⼦启发,墨⼦亲闻说三知,⼈类最早是学记⻄存师徒三⼈,产婆游戏要⾃然,⻄⽅最早昆体良(⼆)ᇿ⽴形态阶段1、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中⾸次把“教育学”作为⼀⻔ᇿ⽴的学科确⽴ 下来。2、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被誉为“教育学之⽗” 。 (⾼频考点·单选)《⼤教学论》被认为是近代第⼀本教育学著作,是教育学形成⼀⻔ᇿ⽴学科的标志; ⾸次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 “泛智”教育。“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单选)3、洛克:代表作《教育漫话》将教育分为德育、智育、体育三部分,并作了详细论 述;“⽩板说”(2015 下)、 “绅⼠教育” 。4、康德:最早将教育学作为⼀⻔课程在⼤学⾥教授。5、赫尔巴特: “现代教育学之⽗”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 ;《普通教育学》——《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ᇿ⽴教育学的诞⽣; 提出 “旧三中⼼”:教师中⼼、课堂中⼼、教材中⼼。6、卢梭:代表作《爱弥尔》;主张⾃然教育。(三)多样化阶段1.斯宾塞代表作是《教育论》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 价值?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认为教育⽬的是为未来 的“完美⽣活”做准备。 (单选题)2.杜威实⽤主义哲学的创始⼈,代表作是《⺠主主义与教育》。提出了“新三中⼼论”(掌握): ——“⼉童中⼼” “活动中⼼” “经验中⼼”(1)论教育的本质:“⼀切真正的教育从经验中产⽣”:①“教育即⽣活”; ②“学校即社会”;(2)论教育的⽬的:教育⽆⽬的(3)“从做中学” 。3.陶⾏知师从杜威,提出了三⼤教育主张:1. “⽣活即教育”2. “社会即学校”:冲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 ⾼墙, “随⼿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 是本领” 。3. “教学做合⼀”:教的⽅法要根据学的⽅ 法,学的⽅法要根据做的⽅法。教与学都以 做为中⼼。⽣活教育理论是陶⾏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家 代表作及主要思想苏 联 克鲁普斯卡娅 《国⺠教育与⺠主制度》,最早以⻢克思主义探讨教育学问题凯洛夫 《教育学》被公认为第⼀部的⻢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掌握),总结前 苏联 20 世纪 20~30 年代教育正反两⾯经验,论述全⾯发展的教育⽬的,及 其᯿视智育及教养的地位和作⽤,对我国建国初期的教育有着⼴泛影响;⻢卡连柯 有《教育诗》 《论共产主义教育》《⽗⺟必读》等,他在流浪⼉和违法者 的改造⽅⾯做杰出贡献,其核⼼教育思揭是集体主义教育。中 国 杨贤江 以李浩吾的化名,编写了《新教育⼤纲》是我国第⼀部以⻢克思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批判教育超政治、超阶级的 观点和教育万能论(四)理论深化阶段1.布鲁纳认知⼼理学先驱。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创始⼈,倡导发现教学法。 代表作《教学过程》(2016上)。致⼒于将⼼理学原理实践于 教育。以“学科基本结构”为中⼼。2.布鲁姆教育⽬标的分类系统(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模块⼆ 中学课程第⼀章 课程概述⼀、课程概念1. 课程概念 (了解)在我国,课程⼀词始⻅于唐朝。Ø ⼴义:是指实现学校培养⽬标⽽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及其进程安排。 (理解)Ø ሀ义:特指⼀⻔学科或⼀类活动。课程不仅包括各⻔学科的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2. 课程作⽤ (简答·掌握)(1)是实现教育⽬的,培养全⾯发展⼈才的保证;(2)是教师教和学⽣学的依据,是师⽣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是教学⽅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段的应⽤的根据;(4)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作的依据。⼆、课程内容1、课程内容的三种⽂本表现形式: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单选·简答·理解)基本内容课程计划 也叫“教学计划”。整体教 育教学⼯作的指导性⽂件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 时分配、学年编制、学周 安排课程标准 有关某⻔学科实施的指导性 ⽂件。是编写教材和教师进 ⾏教学的主课程前⾔、课程⽬标、 内容标准、实施建议、术 语解释要依据。教材 进⾏教学活动的材料 教科书、讲义、讲授提 纲、参考书、活动指导2、教材(1)教材的编排⽅式 (单选·了解)① 直线式排列:这种排列⽅式是对⼀科教材内容采取环环相扣、直线推进、不予重复的排列⽅式② 螺旋式排列:它针对学习者的接受能⼒,按照繁简、深浅、难易的程度,使⼀科教材内容的某些基本原理重复出现,逐步扩展,螺旋上升;③ 过渡式排列:这是为跨⼈新学段或升⼊⾼年级的学⽣学会新知识、掌握新⽅法⽽适当提前安排有关奠基性内容的编排⽅式。(2)教材的编写原则 (简答题·掌握)① 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和思想性的统⼀。② 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和适⽤性。③ 理论与实践统⼀。④ 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学习。⑤ 注意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思想+内容编排联系+实践三、课程理论流派(⼀)学科中⼼课程论(⼆)活动中⼼课程论(三)社会中⼼课程论理论流派 学科中⼼课程论 活动中⼼课程论 社会中⼼课程论主张(理解·简答)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学。也叫⼉童中⼼课程或经的社会活动为中⼼。课程以社会需要、社会分别从相应科 学领域验课程。课程应以⼉ 童改造、社会批判为中⼼,中选取知识,进⾏教围绕重⼤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代表⼈物 斯宾塞 杜威 康茨优点(理解·简答)1.⾄今仍是学校课程设习;1.从学⽣感兴趣的问题问题的能⼒。1. ᯿视教育与社会、课置的主要依据;出发;程与社会的联系;2. 课程结构简单;2.注意将学习与⽣活环2. 有利于学⽣掌握解3. ᯿视系统知识的学境密切联系;决问题的⽅法。3.有利于培养学⽣解决不⾜(理解·简答)1. 容易造成各⻔知识好、需要等⼼理 准备1.课程内容局限于学⽣3.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1. 夸⼤学校变⾰社会的割裂;的⽇常⽣活经验,轻视的功能,忽视学⽣的主2. 对社会⽣活和⽣产前⼈创造的⽂化科学;体性,阻碍学⽣主体意实际不够᯿视;2.忽视知识的体系和科识和能⼒发展;3. 对学⽣的兴趣、爱学的逻辑结构;2. 预想的课程⽬标很难实现。关注较少。 任务。第⼆章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类型及其特征(⼀)性质分类:1.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2. 综合课程3. 活动课程(⼆)形态分类:1. 显性课程 2. 隐性课程(三)管理分类:1. 国家课程 2. 地⽅课程 3. 校本课程(四)修习分类:1. 必修课程 2. 选修课程(⼀)根据课程性质分类 (理解·单选)组织⽅式分类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主张 让学⽣获得⽂化知识让学⽣把握解决问题的全⾯视ᰀ与⽅法。 ⼉ 童 通 过 活动来学 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课程设置 单学科 组合两⻔以上学科领域 活动形态(形式)(单选·理解)分学科 ① 相关课程(联络课程):只是观点等 ⽅整体。活动、实践⾯有关联,学科还是ᇿ⽴的学科。② 融合课程:相关学科合并成⼀个新的 学科。③ ⼴域课程:指涵盖整个知识领域的课 程(⼆)根据课程管理进⾏分类课程管理 国家课程 地⽅课程 校本课程主导价值 由中央教育教育⾏政课程。地⽅教育主管部⻔以国家置。是 ⼆级课程。充分利⽤当地社区和机构编 制和审定的课课 程标准为基础,根据当学 校的课程资源⽽程,其管理权 属中央地经 济、⽂化实际情况设开发的 多样性、可供级教育机关,是⼀级学⽣选择 的课程。是三级课程。特性 权威性、多样性、强制 区域性、本⼟性、灵活性、 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性 开放性 和 特⾊(三)根据课程形态进⾏分类 (理解·2016 上)①显性课程以课程标准、教材 等显性形式出现的 课程,是课程的主 要形式,是教学的 主要载体。主要特征: 计划性(是区分隐 性课程的主要标志)②隐性课程最早由杰克逊提 出。主要有: 学校的物质环境 学校班级中形成 的制度和⽂化 学校中的⼈际关 系,观念性的影 响(潜移默化)(四)根据课程习修进⾏分类①必修课程所有学⽣必须学习 的课程,培养和发 展学⽣的共性,体 现对学⽣的基本要 求。带有同⼀性和 强制性特点。②选修课程学⽣可以⾃主选 择的课程,主导 价值是培养学⽣ 的个性。三、课程开发1. 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选择、简答·记)学⽣、社会、学科特征是影响课程开发的和主要因素。具体有: 1. 学⽣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化发展⽔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3.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4. 课程理论的影响。第三章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改⾰⼀、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的理念(⼀、)我国现⾏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 (了解)1、᯿知识传授、忽视学⽣的价值性等;2、课程内容繁难偏旧;3、学科本位;4、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5、教学评价忽视定性评价;6、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的⽬标 (简答·记·2107 上)1. 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以课程功能的转变为核⼼⽬标 ;2.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 密切课程内容与⽣活和时代的联系;4. 改善学⽣的学习⽅式;5. 建⽴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致的评价考试制度;6. 实⾏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功能+结构+内容+⽅式+评价+三级⼆、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的实施状况1. 课程结构对课程类型的调整:(1)整体的教育课程 (选择·理解)Ø ⼩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Ø 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Ø ⾼中以分科课程为主。(2)从⼩学(三年级)⾄⾼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 服务、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 (2016 上)。(3)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4)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摆脱了必修课主宰⼀切的局⾯2. 课程内容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的三⼤特征。3. 学习⽅式 (单选)新课程倡导的学习⽅式有⾃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4. 课程评价 (了解)(1)学⽣评价:建⽴评价学⽣全⾯发展的指标体系,采⽤灵活多样、开放性的评价⽅法。(2)教师评价:打破唯“学⽣学业成绩”论教师⼯作业绩的做法;强调“⾃评”⽅式促进 教师教育反思能⼒的提⾼。(3)课程实施评价:以学校评价为基础,促进新课程的实施与发展。模块三 中学教学第⼀章 教学概述⼀、教学的概念及特点Q:教育和教学的区别???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在教育⽬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的学共同组成的⼀种教育活动。⼆、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进⾏全⾯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的的基本途径;2、教学是学校⼯作的中⼼环节。第三节、教学的任务: (辨析题·简答·掌握·2016 下)1. 引导学⽣掌握科学⽂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任务)2. 发展学⽣智⼒,培养学⽣创造⼒和实践能⼒;3. 增强学⽣体能,提⾼学⽣的健康⽔平; ⼝诀:双基+德智体美和个性4. 培养学⽣的⾼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品德,形成科学的发展观;5. 关注学⽣的个性发展。第⼆章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对教学过程认识的本质观 (选择题·理解)特殊认识过程说:凯洛夫提出。认为教学过程就是特殊的认识过程,是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 (理解·单选)关键字: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简答题·材料分析题·运⽤·掌握)(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的规律;(间接性)(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相统⼀的规律;(发展性)(3)教师主导作⽤与学⽣主体作相统⼀;(双边性)(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教育性)⼝诀:(双边)(教育)下,学⽣(间接)(发展)。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的规律——间接性解析:教学活动是学⽣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要以间接经验为主,直接经验为辅,将⼆者有机结合起来。 (运⽤·单选·辨析·材料分析)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学习间接经验是学⽣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要求:(1)加强基本理论知识的教学。(2)增强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运⽤知识的能⼒。(3)培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学⻛。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相统⼀的规律——发展性解析: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统⼀在教学活动中,统⼀在同⼀个认识主体的认 识活动中。 (理解·运⽤·材料分析)要求:(1)传授给学⽣的知识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科学地组织教 学过程。(2)᯿视教学过程中学⽣的操作与活动,提供学⽣积极参与实 践的时间和空间。3. 教师主导作⽤与学⽣主体作相统⼀——双边性解析: (运⽤·材料分析)在教学中,教师的教依赖于学⽣的学,学⽣的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与学是辩证统⼀的。要求:1. 充分发挥学⽣主体参与教学的能动性;2.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3. 建⽴合作、友爱、⺠主平等的师⽣交往关系。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教育性解读(具体表现): (运⽤·材料分析)1.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2. 思想品德的提⾼为学⽣积极学习知识提供动⼒。第三章 教学⼯作的基本过程⼀、备课 (了解)Ø概念: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法和顺序,以保证学⽣有效地学习。分为个⼈备课和集体备课。Ø备课的要求: (选择·了解)(1)备教材(钻研教材):(2)备学⽣(了解学⽣);(3)备教法(设计教法)。⼆、上课 (了解)上课是教学⼯作的中⼼环节,是教师教和学⽣学的最直接体 现,是提⾼教学质量的关键。1、课的类型 (了解)按课程任务分: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按完成任务数:单⼀课、综合课 (2017 上·单选);按教学⽅法: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2、上好⼀节课的基本标准:1. 学⽣注意⼒集中;2. 学⽣思维活跃;3. 学⽣积极参与课堂;4. 个别学⽣得到照顾。3、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简答题·掌握)⽬标明确。᯿点突出。内容正确。⽅法得当。 表达清晰。组织严密。⽓氛热烈。 (发挥学⽣主体性是上好课的根本)⼝诀:标点内⽅表演热烈三、布置和检查作业 (了解)课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作⽤在于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四、课外辅导 (了解)作⽤:是班级授课的必要补充,是适应学⽣个别差异性、贯彻因材施教的᯿要措施。⽅式:指导学⽣课外作业,解答疑难问题,补课。⽬的:因材施教,提升上课质量。五、学⽣成绩检查和评定 (了解)⽅式:平时考查和考试第三章 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概述(⼀)教学原则的概念:是根据⼀定教学⽬的和教学过程规律⽽制定的指导教学⼯作的基本准则。(⼆)我国⽬前中学主要教学原则: (重点掌握·材料分析题·简答题·运⽤)直观性、启发性、循序渐进、巩固性、因材施教、理论联系实际、量⼒性原则、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原则1、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的形象描述,引导学⽣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从⽽⽐较全⾯、深刻地掌握知识。(注:由夸美纽斯率先提出,这⼀原则的提出是由学⽣的年龄特征决定的。)⼿段:实物、模像、语⾔。如:看、听、闻、摸等直观感受直观性原则的要求: (运⽤·材料分析题·简答)(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段(2)注᯿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视运⽤语⾔直观2、启发性原则: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最⼤限度的调动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 思维,从⽽使学⽣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的创造性能⼒和创造性⼈格。贯彻启发性原则的要求: (运⽤·材料分析题·简答)(1)调动学⽣学习的主动性(2)启发学⽣ᇿ⽴思考,发展学⽣的逻辑思维能⼒(3)让学⽣⾃⼰动⼿,培养ᇿᇿ⽴解决问题的能⼒(4)建⽴⺠主平等的师⽣关系。3、循序渐进原则(也叫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认识能⼒的发展顺序进⾏教学, 使学⽣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贯彻循序渐进原则的要求: (运⽤·材料分析题·简答)(1)按教材的系统进⾏教学(2)抓住主要⽭盾,解决好᯿点和难点之间的关系(3)由浅⼊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4、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久地保 存在记忆中,在需要的时候,能够准确⽆误的呈现出来。贯彻巩固性原则的要求: (运⽤·材料分析题·简答)(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2)保证巩固的科学性。(遵循记忆、遗忘规律)(3)巩固的具体⽅式多样化。5、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 ⼀要求出发⾯向全体学⽣,同时⼜要根据学⽣的个体差异, 有的放⽮的进⾏教学,使每个学⽣都能扬⻓避短。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的要求: (运⽤·材料分析题·简答)(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2)了解学⽣,从实际出发进⾏教学(3)善于发现每个学⽣的兴趣,爱好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要᯿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保证知识的系统性⼜要注意和⽣活 实际的联系。贯彻理论联系实际要求: (运⽤·材料分析题·简答)(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联系实际(2)᯿视培养学⽣运⽤知识的能⼒(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关系(4)补充必要的乡⼟教材7.科学性和思想性统⼀原则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向学⽣传授科学⽂化知识的同时,结合科学⽂化知识的教学对学⽣进⾏共产主义品德和正确的⼈⽣观,科学世界观的教育,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教书,⼜要育⼈。科学性和思想性统⼀要求 : (运⽤·材料分析题·简答)(1)教师要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进⾏思想品德教育;(3)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对学⽣进⾏思想品德教育;(4)教师要不断提⾼⾃⼰的业务能⼒和思想⽔平。8.量⼒性原则(可接受原则)教学活动要适合学⽣地发展⽔平。量⼒性原则要求: (运⽤·材料分析题·简答)(1)᯿视学⽣的年龄特征(2)了解学⽣发展的具体特点;(3)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诀:较劲智⼒,固起理科较——因材施教 固——巩固劲——循序渐进 起——启发智——直观 理——理论联系实际⼒——量⼒ 科——科学性与思想性统⼀第四章 教学⽅法⼀、常⽤的教学⽅法及其应⽤(⼀)讲 授 法是教师通过⼝头语⾔系统向学⽣传授科学⽂化知识,思想观念,发展学⽣能⼒的⽅法。(我国最常使⽤的⽅法)运⽤讲授法的基本要求:1 )教师的讲授应以学⽣为中⼼2 )教师的讲授应注᯿运⽤教学艺术3 )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谈 话 法⼜称问答法,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获得,巩固知识的 ⽅法。包含两种主要形式:传授知识的谈话和巩固知识的谈话。 (最古⽼的⽅法之⼀)运⽤谈话法的基本要求:1)谈话前,教师要明确教学⽬的2)谈话时,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3)谈话后,教师要做好及时的归纳与总结(三)讨 论 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以全班或者⼩组的形式对某⼀个问题各抒⼰⻅,深化认识,促 进发展的教学⽅法。讨论⽅法的基本要求:1)讨论前要考虑学⽣的知识经验2)讨论结束中,教师要注意发挥主导作⽤,并把握⽅向3)讨论结束后,教师或者学⽣要做好⼩结(四)读 书 指 导 法教师指导学⽣通过阅读教科书和课外读物获取知识,养成读书习惯的教学⽅法读书指导法的基本要求:1)向学⽣提出明确的要求⽬的2)教给学⽣科学正确的阅读⽅法3)阅读过程中,给学⽣及时指导4)读书知道法与其他⽅法相结合(五)演 示 法教师通过在课堂上展示实物或教具或进⾏示范性实验,使学⽣获得知识或 巩固知识的教学⽅法。演示法的基本要求:1)演示前,教师确定演示⽬的,选择好演示⼯具,同时向学⽣提出明确的 要求2)演示过程中,教师要紧密配合教学及时进⾏3)演示后,教师要将演示的现象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六)实 验 法是学⽣在教师的指导下,利⽤⼀定的设备,仪器,开展ᇿ⽴作业, 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获得知识的⽅法(在班级、学校内)实验法的基本要求:1)教师做好实验准备,安排好仪器设备,材料,⽤具等2)在进⾏试验时,教师清楚,明确的试验要求,使学⽣明了试验 步骤(七)参 观 法⼜称现场教学,教师根据教学的需要,组织学⽣到农村,⼯⼚,展览馆等场地,通过接 触实际事物⽽获得知识的⽅法。参观法的要求:1)参观前,教师做好联系和准备⼯作2)参观过程中。教师结合讲解提问,启发学⽣思考3)参观后,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参观计划指导学⽣座谈或 写出报告(⼋)练 习 法学⽣根据教师的指导,运⽤已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反复完成某⼀活动,借以形成巩固技能,技巧的⽅法。练习法的基本要求:1)明确练习的要求,提⾼学⽣练习的⾃觉性2)练习中要循序渐进3)对练习的反馈,检查要及时(九)实 习 法学⽣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从事⼀定的实际⼯作,借以掌 握⼀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验证间接知识,或综合运 ⽤知识于实践的教学⽅法。实验法的基本要求:1)实习开始,教师提出明确的⽬的和要求,并根据实习的场 所和⼯作情况做好组织⼯作;2)实习进⾏中对学⽣进⾏具体的指导;3)实习结束时对实习活动进⾏评定和⼩结,事后评阅实习作 业报告。(⼗)情 感 陶 冶 法主要分为: (1)欣赏教学法 对艺术、⼈⽣、⾃然的欣赏(2)情境教学法 ⽣活情境、图画、⾳乐渲染情境、语⾔描述的情境【总结】常⽤的教学⽅法:以语⾔传递为主的教学⽅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法: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以陶冶情操为主的教学⽅法: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法:发现法⼆、教学⽅法的选择与运⽤1. 选择教学⽅法的基本依据 (简答题·掌握)(1)依据教学⽬标选择教学⽅法(2)依据教学内容特点选择教学⽅法(3)根据学⽣实际特点选择教学⽅法(4)依据教师⾃身的素质选择教学⽅法(5)依据教学环境条件选择教学⽅法⼝诀:慕容教学环境2. 教学⽅法的运⽤ (简答题·掌握)⾸先,要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运⽤多种教学⽅法,⽽不要⻓期只使⽤⼀种教学⽅法。(综合性)其次,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时调整教学⽅法。(灵活性)再次,必须充分关注学⽣的参与性,在把握现有教学⽅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创造性)第五章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重点·理解)1. 概念:按照年龄或掌握的知识的程度把学⽣编成固定⼈数的班级,由教师按照课程计划统⼀规定内容和时数,并按课程表进⾏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理解)(是学校中应⽤最⼴泛,最基本的⼀种教学组织形式)2. 班级授课制的特点:(1)以班为单位。 (2)按时授课。 (3)按课教学。3. 班级授课的优点 (理解·简答题)(1)有利于经济实效的,⼤⾯积地培养⼈才(2)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的发挥(3)有利于班集体的作⽤(4)有利于学⽣多⽅⾯的发展4. 班级授课的局限性 (理解·简答题)(1)不利于学⽣主体性的发挥。(2)学⽣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 培养学⽣的探索精神。(3)时间,内容和进度都程序化,固定化, 不能适应教学⽅法多样性。(4)步调统⼀,难以照顾学⽣的个别差异, 不利于因材施教。⼆、个别教学制最显著特点:因材施教。(是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古代⼤部分学校都采⽤个别教学制。三、分组教学制介于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之间。按照学⽣能⼒或成绩分成⽔平不同的组进⾏教学。优点:切合学⽣实际,便于因材施教。缺点:副作⽤较⼤;很难科学分组四、道尔顿制(1)道尔顿制含义:教师不再向学⽣系统地传授知识,⽽是为学⽣指定⾃学参考教材,由 学⽣⾃学和ᇿ⽴作业,有疑难时才向⽼师请教。(2)显著特点:有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和创造才能。但实践证明,否定教师的主导作⽤,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五、设计教学法克伯屈⾸先提出,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教师不直接传授知识技能,⽽是指导学⽣⾃⾏组成以⽣活问题为中⼼的综合性学习单位。六、复式教学农村、偏远地区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编在⼀个教室⾥,由⼀位⽼师分别⽤不同教材分别教学。七、特朗普制这种教学组织形式试图把⼤班上课,⼩班讨论,和个⼈ᇿ⽴研究结合在⼀起,并采⽤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的时间单位,以⼤约 20 分钟为计算课时的单位(1)⼤班上课: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平⾏班结合在⼀起上课(2)⼩班讨论:每个⼩班 20 ⼈左右,由教师或优秀⽣领导(3)个⼈ᇿ⽴研究:部分作业⽼师制定,部分作业学⽣⾃选具有班级授课的优点,也有个别教学的⻓处,但管理较麻烦。⼝诀:⾃学参道,⼤⼩各特。第六章 教学评价⼀、课程评价(1)根据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的不同,可把教学评价分为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 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理解·单选)①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 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进⾏的测定性评价。②形成性评价:⼜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的评价,是为引导教学过程正确、完善地 前进⽽对学⽣学习结果和教师教学效果采取的评价。③终结性评价: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 效果⽽进⾏的评价。(2)根据评价所运⽤的⽅法和标准不同,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 (理解·单选)①相对评价法: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个或若⼲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较,排 出名次、⽐较优劣的评价法。相对评价法便于学⽣在相互⽐较中判断⾃⼰的位置,激发竞争 意识。②绝对评价法: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客观标准相⽐ 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法。③个体内差异评价: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进⾏⽐较。模块四 中学⽣学习⼼理第⼀章 认知过程认知过程:1.感觉 2.知觉 3.注意 4.记忆 5.思维 6.想象 7.问题解决第⼀节 感觉⼀、感觉的概念 (了解)指感觉器官收集信息的过程,是⼈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 认识。感觉是⼀种简单的⼼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感觉的种类 (了解)1、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个别属性的感觉。 如:视觉、听觉、味觉。2、内部感觉: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内部变化的感 觉。分为:机体觉、平衡觉、运动觉三、感受性与感觉阈限(yù xiàn) (单选+简答)感受性:是对于刺激物的感受能⼒。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了⼀定时间的刺激量。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在数值上呈反⽐关系。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对最⼩刺激量的感受能⼒。绝对感受阈限:刚好能引起⼈的感觉的最⼩刺激量。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对差别感受阈限的感受能⼒,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差异量。四、感觉现象1.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下感 受性发⽣变化的现象。 (暗适应和明适应)2.感觉对⽐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 从⽽使感受性发⽣变化 的现象。 (同时对⽐、继时对⽐)3.感觉后像外界刺激停⽌后,暂时 保留的印象叫感觉后像 ,也称感觉后效。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①相互影响; ②相互补偿。5. 联觉⼀个刺激同时引起另⼀ 种感觉的现象。 如红⾊看起来很温暖。第⼆节 知觉⼀、概念:是指当客观事物直接作⽤于⼈的感觉器官,⼈脑中所产⽣的对于这⼀事物各个属性的整体反映。⼆、类型: (了解)(⼀)物体知觉时间知觉、空间知觉、运动知觉(⼆)社会知觉包括对别⼈的知觉、⾃我知觉、⼈际知觉。常⻅偏差:晕轮效应、⾸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效应、投射效应等 (理解·单选)(三)错觉:不正确的知觉三、知觉的特性 (单项·理解)特性:知觉的选择性、知觉的理解性、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选择性1、指当⾯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动地将刺激分 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2、对象和背景的相互关系:1)⼆者可以相互转化的。转化的条件: ①客观事物发⽣变化;②知觉者的经验、⽬的、兴趣的影响。2) ⼆者相互影响。(⼆)知觉的理解性指⼈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 ⼯处理,并⽤词语加以概括说明的加⼯过 程。知识经验越丰富,理解就越深刻,知 觉也就越完整深刻。(三)知觉的整体性指⼈根据⾃⼰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 整合为⼀个整体的过程。(依赖于知觉者本身的主观状态,其中最主要的是知识和经验)(四)知觉的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定范 围内发⽣变化时,⼈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恒常性使⼈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中,能按照事 物本来的⾯⽬去认识和改造世界。第三节 注意⼀、什么是注意?概念:注意是⼼理活动对⼀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是⼼理活动的᯿要特性,但不是ᇿ⽴的⼼理过程。指向性:⼈的⼼理活动在某⼀时刻指向 ⼀部分对象,⽽离开其他对象 ,表现出⼼理活动的选择性集中性:⼈的⼼理活动保持在⼀定的对象上, 并深⼊下去。⼆、注意的分类 (理解)单选+简答根据注意有⽆⽬的和意志努⼒程度分为:1. ⽆意注意:也成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订⽬的、 也不需要意志努⼒的注意。(是注意的初级形式,任何动物都存在⽆意注意)2. 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的,也需要意志努⼒的注意。(注意的⾼级形式,⼈类 特有的)3. 有意后注意:也叫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但不需要意志努⼒的注意。是在有意注意的基 础上,经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对事物直接兴趣达到的。(更⾼级的注意,可以使⼈在活动中 不容易感到疲惫)类型 ⽬的性 意志努⼒ 性质 举例⽆意注意(不随意注意)⽆ 不需要 低级⾃发的窗外的歌声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 需要 ⾼级⾃觉的学习、听课有意后注意 有 不需要 最⾼级⾃觉性程度很强电脑打字“盲打”打⽑⾐不⽤看三、注意的品质 (理解·单选)包含:注意的⼴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1、注意的⼴度(注意的范围):概念:在单位时间⾥注意到的事物对象的数量。2、注意的稳定性:1)概念: 注意在⼀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客体或活动上。2)注意的起伏: 当⼈专注某⼀对象时, 视、听感觉器官会产⽣周期性的 加强和减弱的变化的现象。注意存在⼀个周期性变化。 注意的起伏是不随意的,是意识很难直接控制的3)注意的分散: 注意离开了⼼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转到⽆关对象上 去的现象。3、注意的分配:1)概念: 指个体的⼼理活动同时指向不同的对象 的特点。2)注意分配的条件: 同时进⾏的活动只有⼀种是不熟悉的, 其余活动都达到了⾃动化的程度。4、注意的转移:1)概念: 是个体根据新的任务, 主动地把注意由⼀个对象转移到另 ⼀个对象。2)影响注意转移的因素:Ø原来注意的强度:原先的注意越集中,转移就越困难。Ø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的活动越符合⼈的需要和兴趣,注意的转移就越容易。四、注意的影响因素 (理解·单选)1. 注意对象的特点2. 个体因素3. 活动⽬的与组织【回顾】 注意的品质 (理解·单选)1. 注意的⼴度(范围)同⼀时间意识所能清楚地把握的对象的数量。(⼀⽬⼗⾏)。2 .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集中在⼀定对象上的持续时间,时间越⻓,注意越稳定。①注意的起伏(动摇):注意不稳定,感受性时强时弱。②注意的分散(分⼼):注意离开当前任务,被⽆关事物所吸引。3. 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个对象转移到另⼀个对象或由⼀种活动转移到另⼀种活动的现象4. 注意的分配在同⼀时间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同时从事⼏种不同的运动。第四节 记忆⼀、 记忆的概念及品质1. 概念: 记忆是头脑中积累和保持个体经验的⼼理 过程,是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是在头 脑中对外界输⼊的信息进⾏编码,存储及 提取的过程。2. 记忆的品质: 敏捷性(速度效率)、 持久性、 准确性⼆、记忆的分类(单选·理解)1. 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形象记忆,抽象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情景记忆 (了解)2. 根据记忆的保持时间 (理解)(1)瞬时记忆(感觉记忆):是指在刺激物停⽌刺激后,其印象⼀ 瞬间就消失的记忆;若把瞬时 记忆进⾏加⼯,就会转⼊短时记忆。图像记忆是瞬时记忆的主要编码⽅式。(2)短时记忆:也称⼯作记忆,⼈脑中在⼀分钟内加⼯编码的记忆。特点:时间短,不超过⼀分钟; 容量有限;易受⼲扰。(7±2组块)(3)⻓时记忆:也称永久性记忆。⻓时记忆是经过多次复习后由短时记忆转化⽽来,保存时间较⻓3. 根据信息加⼯和存储内容的不同划分(1)陈述性记忆: 陈述性知识为内容的记忆,陈述性知识是事实性知识,如字词,⼈名,时间,概念等;(2)程序性记忆: 程序性记的忆是以程序性知识为内容的记忆,通常是指包括⼀系列复杂动作的过程。4. 根据是否有明确的⽬的分:⽆意识记忆、 有意识记忆5. 根据识记材料有⽆意义划分:意义识记 、 机械识记三、记忆的过程识记 → 保持和遗忘 → 再认或回忆1. 识记(1)概念: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个基本环节,是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识记的好坏直接影响 记忆的效果。 (具有选择性特点)(2)规律(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掌握·简答)①识记的⽬的和任务。(⽬的是否明确)②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积极 or 消极)③活动任务的性质。(如记⼤致内容还是精确记忆,⻓期记忆还是短期等)④材料的数量和性质。⑤识记的⽅法2. 保持和遗忘 (了解)(1)保持: 保持是信息在⼈的头脑中进⾏编码和存储的过程,是对识记的知识的巩固。(2)遗忘: 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Ø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扰说(前摄抑制、倒摄抑制)(理解·单选)、压抑说、提取失败说、同化说遗忘的规律:先快后慢19 世纪末,德国⼼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著名的“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表明遗忘的过程是不 平衡的,呈“先快后慢”“先多后少” 的趋势,之后便趋于平稳。 (单项·理解)Ø遗忘的影响因素 (简答题·掌握)1. 学习材料的性质。材料的种类,⻓度,难度2. 识记的⽅法3. 识记者的态度4. 时间因素5. 记忆任务的⻓久性和᯿要性6. 学习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学习程度太⼩或太⼤都不利于知识的记忆。 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 50%,即学习程度为 150%时,学习的效果最好。3. 再认或回忆 (单选·理解)1)再认:指⼈们对感知过、思考过的事物,当它再 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理过程。如好友᯿逢能够 认出。2)回忆:对不在眼前的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脑中 ᯿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回忆是记忆的最⾼变现, ⽐再认更为复杂)四. 运⽤记忆规律如何提⾼记忆效果 (简答·掌握)1. 让学⽣明确识记的⽬的和任务2. 充分利⽤⽆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3. 使学⽣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4. 充分利⽤⽣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教学⼝诀:⽬⽆理性五、如何有效组织复习 (简答·掌握)1. 复习时机要得当;2. 复习⽅法要合理;3. 复习次数要适宜;4. ᯿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5. 注意⽤脑卫⽣。第五节 思维⼀、思维的概念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概 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表象或动作实 现的、能解释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 认知的过程。⼆、思维的特点 (理解·单选)1. 间接性 2. 概括性三、思维的分类 (单选·理解)1. 思维指向性划分:① 聚合思维:也叫求同思维、集中思维、辐合思维、会聚思维。 指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个正确的或者最好的答案的思维。② 发散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分散思维、辐射思维。(思路朝各种⽅向扩散)2. 思维发展⽔平划分:① 直观动作思维:⼜称为实践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伴随实际动作② 具体形象思维:运⽤头脑中的表象进⾏思维。③ 抽象逻辑思维(⼈类思维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3. 思维的逻辑性划分:① 直觉思维:未经分析就做出猜测、设想或突然领悟的思维。② 分析思维:逐步分析解决问题4. 思维过程划分:① 经验思维:以⽇常⽣活、⽣产经验作为的依据② 理论思维:以定理、原理、定律等理论为依据5. 思维的创造程度划分:① 常规性思维(习惯性思维):按惯常的⽅式解决问题② 创造性思维(是⼈类思维的最⾼形式):多种功能思维⽅式的集合,以新异、ᇿ创的⽅式解决 问题。注意:创造性思维有ᇿ创性、流畅性、变通性三个特征。第六节 问题解决⼀、问题解决的⼀般过程1. 发现问题;2. 理解问题;3. 提出假设;4. 检验假设。⼆、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简答·掌握)1. 已有知识经验;2. 问题情境;3. 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单选·理解)4. 原型启发; (单选·理解)5. 动机与情绪。6. 迁移三、问题解决能⼒的培养1. 充分利⽤已有知识经验,完善学⽣的知识结构体系;2. 向学⽣教授解决问题的⽅法与策略,灵活变换问题;3. 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调动学⽣学习的积极性;4. ⿎励学⽣⼤胆猜想,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第七节 想象⼀、想象的概念想象是⼈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加⼯改造,形成新形象的⼼理过程。⼆、想象的分类 (单选·理解)(⼀)从有⽆⽬的性的⻆度分为有意想象和⽆意想象。有意想象:⼜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的,⾃觉进⾏的想象,有时还需要⼀定的意志努⼒。它包括再造想象、创造想象等。⽆意想象:⼜称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的,不由⾃主产⽣的想象。(⼆)从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可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三)从内容是否新颖的⻆度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理过 程。再造想象有⼀定程度的创造,但其创造⽔平较低。创造想象:根据⼀定的⽬的在头脑中ᇿ⽴地形成新形象的⼼理过程。创造想 象⽐再造想象更复杂、更困难、更⾼级。第⼆章 学习动机第⼀节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含义 (了解)学习动机是指引和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 向教师所设定的⽬标的⼼理倾向。常⻅学习动机的种类 (理解·单选)(1)按⽬标远近:远景⽬标、近景⽬标(2)与学习活动的关系:直接动机、间接动机(3)奥苏泊尔分类:认知内驱⼒、⾃我提⾼内驱⼒、 附属内驱⼒ (单选·理解)⼆、学习动机的功能(1)激发功能(2)指向功能(3)维持和调节功能(强化功能)第⼆节 学习动机理论包含:强化论、需要层次论、成就动机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成就⽬标理论、⾃我效能理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强化动机理论认为⼈的⾏为都是后天在环境中通过条件反射的⽅式建⽴ 和形成的,学习动机则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强化是外部 刺激对⾏为的增强作⽤。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任何导致我们以后进⾏该⾏为的可能性增加的结 果。(增加喜欢)负强化:排除某种厌恶刺激,能够增强反应发⽣的概率。 (减少讨厌)⼆、⻢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三、成就动机理论阿特⾦森⼒求成功者的⽬的是获取成功,成功概率为 50%的 任务是他们的最有可能的选择;避免失败者往往会倾向于选择⾮常容易或者⾮常难 的任务来防⽌⾃⼰⾃尊⼼受到伤害。成就动机理论的教育启示:要调动其积极性,给予新颖且有⼀定难度的任务。要安排竞争不强的情境,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予表扬,避免公开指责。四、成败归因理论(⼀)内涵概念:是⼈们对⾃⼰或他⼈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做的解释和评价。⻙纳根据实证研究的结果,发现⼀般⼈通常把⾃⼰经历过的事情归结为以下六种原因:能⼒,努⼒程度,⼯作难度,运⽓,身⼼状况,外界环境。⻙纳把上述六个因素按各⾃的性质,分别归⼊三个维度。1. 因素来源,即内部归因与外部归因2. 稳定性,稳定性归因与不稳定性归因3. 可控制性,可控性归因与不可控归因(⼆)习得性⽆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导致个体产⽣的对⾏为结 果感到⽆⼒控制、⽆能⼒的⼼理状态。总是把失败归 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如能⼒低的学⽣ 会形成这种习得性⽆助的⾃我感觉。(三)对教学的启示意义1. 教师根据学⽣的⾃我归因可预测其此后的学习动机。2. ⻓期消极的归因不利于学⽣的成⻓,这就要求教师利⽤反馈的作⽤,帮助学⽣正确归因,重 塑⾃信。3. 通过归因训练改变学⽣消极的⾃我认识,提⾼学习动机。五、⾃我效能感理论指⼈们对⾃⼰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种成就⾏为 的主观判断。由班杜拉提出。⼈的⾏为受⾏为的结果因素和先⾏因素的影响。 ⾏为结果因素就是强化。1、直接强化2、替代性强化3、⾃我强化六、成就⽬标理论学⽣成就⽬标可以分为:掌握⽬标和表现⽬标。掌握⽬标的定位是掌握知识和提⾼能⼒,因⽽ 会选择较难的任务迎接挑战。表现⽬标定位是好的名次和成绩,会选择简单 的任务,⽐较注᯿输赢。七、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 (⾼频考点·理解)美国⼼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是呈倒 U 型 的线性关系。Ø 动机过低,缺乏积极性,效率低Ø 动机过⾼,⼼理状态不不稳定,效率低Ø 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效率最佳注:动机最佳⽔平不是固定的,根据任务的不同性质 会有所改变• 任务简单,动机稍⾼,效率最佳• 任务偏难,动机稍低,效率最佳⼋、动机冲突1.动机冲突的概念 (了解)动机冲突(⼜称⼼理冲突),这是指⼀个⼈在某种活动中,同时存在着⼀个或数个所欲求的⽬标, 或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互相排斥的动机,当处于相互⽭盾的状态时,个体难以决定取舍,表现为 ⾏动上的犹豫不决,这种相互冲击的⼼理状态,称为动机冲突。2.动机冲突的基本类型:勒温按趋避⾏为将动机冲突分为四⼤基本类型: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理 解·2016 年材料分析题)1 双趋式冲突⼜称为正冲突,是指对个体存在两个具有同样吸引⼒的⽬标,但这两 者却不可兼得,只能选择其中的⼀个⽬标⽽引起的内⼼难以取舍的冲突。Ø “⻥与熊掌不可兼得”Ø “福⽆双⾄”2 双避式冲突⼜称负冲突,对个体同时存在两个不利的⽬标选择,个体都想躲避这 两个选择,但受条件所限,只能避开⼀种⽽选择另⼀种,所以在作抉择时内⼼产⽣ ⽭盾和痛苦。Ø “前有狼,后有⻁”Ø 学⽣很讨厌上课,但⼜家⻓惩罚3 趋避式冲突⼜称正负冲突,是指同⼀⽬标对个体来说既有利也有弊,既有吸引⼒ ⼜有排斥⼒,所以个体对这⼀⽬标同时具有趋近也有逃避的⼼态,从⽽陷⼊进退两 难的⼼理困境。Ø “喜欢巧克⼒但⼜怕吃了会⻓胖”Ø “表⽩但⼜怕被拒绝”4 在现实⽣活中⼼理冲突多是以这三种⼼理冲突形式的复杂形式出现的,如双᯿趋 避式冲突。双趋避式冲突是指同时存在两个的利弊参半的⽬标选择⽽带来的⽭盾和 冲突。【总结】双趋冲突:2 个选择都是我们想要的,但只能选其⼀双避冲突:2 个选择都会伴随痛苦,但不得不选其⼀趋避冲突:1 个选择痛苦和快乐同时存在第三节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内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简答)1. 激发兴趣,维持好奇⼼;2. 设置合理⽬标; 3. 培养恰当的⾃我效能感;4. 训练归因。⼆、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简答)1. 表达明确的期望2. 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3. 合理运⽤外部奖励;4. 有效运⽤表扬。第三章 学习迁移第⼀节 学习迁移的概念学习迁移也叫训练迁移,是指⼀种学习对另⼀种学习的影响或者是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如:举⼀反三,就知识对新知识理解产⽣的影响等等第⼆节 学习迁移的分类按性质分类:正迁移、负迁移按内容分类:⼀般迁移、具体迁移按概括⽔平分类:⽔平迁移、垂直迁移按时间分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1 按性质分类:正迁移、负迁移正迁移:⼀种学习对另⼀种产⽣积极影响。负迁移:⼀种迁移对另⼀种产⽣消极影响。2 按内容分类:⼀般迁移、具体迁移⼀般迁移:是指将学习的⼀般原理迁移到其他的学习中。具体迁移:学习的具体,特殊的经验迁移到其他学习中。3 按概括⽔平分类:⽔平迁移、垂直迁移⽔平迁移:处于同⼀概括或抽象⽔平之间学习的迁移。垂直迁移:处于不同概括和抽象⽔平之间的学习。4 按时间分类:顺向迁移、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的影响。逆向迁移:指后继学习对前期学习产⽣的影响。第四章 学习策略第⼀节 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的概念 (了解)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为了提⾼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 程的复杂⽅案。⼆、学习策略的特点 (了解)1. 使⽤⽬的是完成学习⽬标,提⾼学习效率;2. 使⽤是有意识的;3. 学习策略是有关学习过程的;4. 学习策略由⼀些列的规则、⽅法和技能组成。第⼆节 学习策略的分类迈克卡等⼈将学习策略分为: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1 认知策略:学习过程中⽤来进⾏信息加⼯的策略;(技巧⽅法)(复述策略、精细加⼯策略、组织策略) 重点·单选②认知策略:对⾃⼰认知过程的认知策略;(⾃我)(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 理解·单选③资源管理策略:辅助学⽣管理可⽤环境和资源的策略;(环境、资源) 理解·单选(⼀)认知策略1. 复述策略 (理解·单选)是指在⼯作或学习的过程中,为了将信息保持在⼤脑中,运⽤内部语⾔在⼤脑中᯿现学习资料或 刺激,以将注意⼒保持在学习材料上的策略。是短时记忆信息进⼊⻓时记忆的关键,是使⽤最⼴ 的⼀种⽅法。排除相互⼲扰 整体记忆和分段记忆多种感官参与 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与批注 利⽤不随意识记和有意识记2. 精细加⼯策略 (理解·单选)(1)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减和编歌诀,谐 ⾳联想法,视觉想象(2)做笔记(3)提问(4)利⽤背景知识,联系实际3. 组织策略 (理解·单选)是整合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核⼼“归类”)Ø 列提纲Ø 利⽤图形Ø 利⽤表格(⼆)认知策略具体地说,认知是关于个⼈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1. 计划策略:在认知活动开始前就完成任务所涉及的活 动,策略,结果,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解决⽅法等进 ⾏计划。2. 监视策略:在认知活动中,根据认知⽬标及评价,反 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正确估计⾃⼰达到认知 ⽬标的程度和⽔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 动和策略的效果。3. 调节策略:调节策略是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三)资源管理策略1. 时间管理策略2. 环境管理策略3. 努⼒和⼼境管理策略4. 学习⼯具策略5. ⼈⼒资源利⽤策略第六章 学习概述第⼀节 学习的概念⼀、学习的概念⼴义:⼈和动物在⽣活过程中,凭借经验 ⽽产⽣的⾏为或⾏为潜能的相对持久变化。ሀ义:⼈类的学习(学⽣的学习)包括: (理解)①知识的学习: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②技能的学习:⼼智机能、操作技能(⼀)知识的学习是什么陈述性知识 为什么怎么样知识的类型程序性知识 第⼀步怎么做第⼆部怎么做(⼆)技能的学习操作技能: 外在的肌⾁⻣骼 动作活动操作吸尘器、洗⾐机、、收款机、计算机、操作电动打字机、电传等⼼智技能: ⼈脑内部的认 识活动员⼯管理与经营管理技能、结账、⼼算、速算技能第⼆节 学习的种类 (理解·单选)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上位学习 下位学习 并列学习由下到上(由⼩到⼤) 由上到下(由⼤到⼩) ⾮上⾮下蔬菜⽩菜 ⻄红柿蔬菜⽩菜 ⻄红柿⽩菜 ⻄红柿第三节 学习理论1. ⾏为主义学习理论2.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3. ⼈本主义学习理论4.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主义的学习理论代表⼈物 (了解·单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纳、班杜拉核⼼观点: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定条件 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从⽽获得新的经 验的过程。1. 经典性条件作⽤理论 (单选题·理解)将不能诱发反应的中性刺激与⼀个能诱发 反应的刺激进⾏⼀次或多次的配对后,致 使中性刺激也能诱发同等反应。 (狗听到摇铃分泌唾液——巴甫洛夫)2、试误—联接学习理论经过试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联接,学习 过程就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饿猫开迷箱——桑代克)3.⾏为主义 (恐惧形成实验——华⽣)学习实质在于形成习惯,学习是⼀种刺激 代替另⼀种刺激建⽴条件反射。4.操作性条件作⽤学习理论 ——斯⾦纳操作性⾏为并不是由已知刺激引起的,⽽是 有机体在⼀定的情境中⾃然产⽣并由于结果的强化⽽固定下来的。强化 —— 消退 —— 惩罚① 强化:斯⾦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最᯿要和最基础的部分。强化有正强化和负强化之分。(掌握·单选)正强化:环境中某种刺激增加⽽⾏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的刺激。负强化: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的刺激。② 消退:先前受到强化的⾏为,若强化物消失后,此⾏为发⽣的概率也会降低。③ 惩罚:有机体作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5.观察学习 ——班杜拉学习的实质: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的⾏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从⽽获得某些新的⾏为反应,或已 有的⾏为反应得到修正的过程。班杜拉强调观察学习,即通过观察其他个体的活动进⾏学习。观察学习的过程: 注意过程——保持阶段——复制过程——动机过程⼆、认知主义的学习理论定义:学习是学习者依赖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 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1)苛勒的完型—顿悟说(2)托尔曼的符号学习理论(3)布鲁纳的认知结构理论1、苛勒的完型—顿悟说苛勒通过对⿊猩猩解决⾏为的分析,提出完 型—顿悟学说:(1)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2)学习的实质是主体内部构造完型;(3)刺激与反应之间要以意识为中介;2.托尔曼的“潜伏学习时期”学习理论 (了解)托尔曼通过“ 潜伏学习时期”等⼀些列实验的研究提出的认知学习理论和内部强化理论对认知学 习理论有⼀定的贡献。3、布鲁纳认知结构理论 (了解)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学习观: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建构知识,并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 起来,从⽽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获得、转化、评价)教学观 :动机原则,结构原则,序列原则,强化原则。三、⼈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代表⼈物:罗杰斯⼈本主义者关注学习者的个⼈知觉,情感,信念,系统 和意图,强调以学习为中⼼,从学⽣ ⾃⼰的⻆度感知世界,达到⾃我实现的最⾼境界。 罗杰斯认为,教师的⻆⾊应当是学习者的“促进者”教 师要为学⽣提供学习的⼿段和⽅法, ⾄于如何学习则由学⽣⾃⼰掌握。四、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1、知识观:强调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种解释,⼀种假设, 知识不能ᇿ⽴于个体之外,是与个体的经验相结合的。2、学习观:学习是学⽣⾃⼰建构⾃⼰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主动的;知识与意义也不是简单地由外 部信息决定的,⽽是学习者通过新知识与旧经验之间的反复的,双向的相互作⽤⽽建构的。3、教学观:教学不能忽视学⽣已有的经验,⽽是要把学⽣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点。【问题】如果我要教⼀只⼤象⻜,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我们该如何教学呢?【解析】⾏为主义:制定详细的⻜⾏分解步骤,确定强化物,进⾏训练。认知主义:讲解⻜⾏原理、⻜⾏理论,考察⼤象是否理解掌握。⼈本主义:展示⻜⾏的美好,以及⼤象的⻜⾏优势,⿎励⼤象⾃⼰试⻜。建构主义:就⼤象是否有条件⻜⾏推荐⼤象游泳,讲解游泳原理、理论并⿎励⼤象⾃⼰进⾏试游。⼝诀巴甫洛夫的狗,桑代克的猫。斯⾦那的⽼⿏,班杜拉的宝宝。托尔曼的⽩⿏⾛迷宫,苛勒的猩猩抓⾹蕉。模块五 中学⽣发展⼼理第⼀章 中学⽣认知发展⼀、中学⽣认知发展概述(⼀)认知发展概念:认知发展就是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想象、学习和思维等⽅⾯的发展。(⼆)中学⽣认知特征:1. 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2. 认知活动的⾃觉性明显增强;3. 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频考点)理论概述:⽪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 环境不断的相互作⽤中实现的。他提出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 (单选·掌握·单选·简答)1. 感知运动阶段(0⼀ 2岁)这⼀阶段,⼉童主要是通过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 得动作经验。 (单选·理解)例如:有趣的东⻄,⽤⼿触碰具体特征: ①依靠⾃⼰的肌⾁动作和感觉应付环境刺激;②问题解决能⼒开始得到发展。实验:客体永久性2. 前运算阶段(2⼀ 7岁)在前运算阶段,⼉童不再依赖实际动作进⾏思维,⽽是在 头脑中建⽴物体的具体形象。具体表现: (⾼频考点·理解·单选)① 不合逻辑的推理② ⾃我中⼼化③ 不可逆运算④ 不能推断事实(依据表象作出反应)⑤ 将⼈类特征赋予⽆⽣命的物体(万物皆有灵)⑥ 不能理解守恒。实验:不理解守恒、以⾃我为中⼼3. 具体运算阶段(7⼀ 11 岁)这⼀阶段,⼉童的认知结构发⽣显著变化,出现了逻辑 思维,掌握了⼀定的逻辑运算能⼒,但是运算还离不开 具体事物的⽀持。具体表现: (理解·单选)去⾃我中⼼化、可逆性、守恒、分类、可顺利排序4. 形式运算阶段(11-16 岁)⽪亚杰认为,从⼗⼀岁之后,甚⾄包括成⼈在内,都属 于形式运算阶段。形式运算就是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 内容分开,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逻辑推理。具体表现: (理解·单选)能看到命题间的关系、可进⾏假设-演绎、抽象逻辑思维、 反思等。例如: A>B、B>C 得出:A>C阶段 年龄 特征感知运动 0⼀ 2岁 通过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经验。前运算 2⼀ 7岁 ① 不合逻辑的推理② ⾃我中⼼化③ 不可逆运算④ 不能推断事实(依据表象作出反应)⑤ 将⼈类特征赋予⽆⽣命的物体(万物皆有灵)⑥ 不能理解守恒。具体运算 7⼀ 11 岁 去⾃我中⼼化、可逆性、守恒、分类、可顺利排序形式运算 11-16 岁 逻辑推理三、认知发展的影响因素 (简答·单选)1. 成熟2. 练习与经验3. 社会性经验4. ⾃我调节四、维果茨基的思想最近发展区(可能达到的⽔平—现有⽔平) (选择题+简答题)1. 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理学家维果茨基⾸先将“最近发展 区”的概念引⼊⼉童⼼理学的研究,提出“良好的教学应⾛在 发展前⾯;2.“最近发展区”是⼉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的帮助 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平与ᇿ⾃解决问题所达到的⽔平之间 的差异。最近发展区:教学与发展1. 教学要⾛在⼉童发展的前头;通过 教学促进⼉童的发展。2. 尽量组织、安排能⼒⽔平不同的学 ⽣进⾏合作学习,这是促进⼉童在最近 发展区内发展的最有效的⽅式。第⼆章 中学⽣情绪发展第⼀节 情绪概述⼀、情绪的含义情绪是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的情景中直接产⽣的⼼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得到满⾜的态度: 满意、愉快、⾼兴、喜悦、爱慕等。未得到满⾜的态度: 不满、痛苦、忧愁、厌恶、恐惧、憎恨等。⼆、情绪的分类(⼀)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情绪的状态分类 (单选·理解)1. ⼼境是⼀种⽐较微弱⽽持久的情绪状态,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情;2. 激情是⼀种迅速强烈地爆发⽽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3. 应激是由出乎意料的紧急状况引起的急速⾼度紧张的情绪状态。如⾃然灾害.第⼆节 情绪理论 (了解)1.詹姆斯—兰格理论 (了解)美国⼼理学家詹姆斯强调情绪的产⽣是植物性神经活动的 产物。 后⼈称它为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提出情绪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在他看来,是先有 机体的⽣理变化,⽽后才有情绪。 所以悲伤由哭泣引起,恐惧 由战栗引起。他们⽚⾯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忽视了中枢神经系 统的调节、 控制作⽤,因⽽引起了很多的争议。2.阿诺德“评定兴奋”说 (了解)美国⼼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1950)认为,对外部环境影响的评价与估量是情绪 产⽣的直接原因。 同⼀刺激情境,由于对它的评估不同,就会产⽣不同的情绪反映。 情绪的产⽣ 是⼤脑⽪层和⽪下组织协同活动的结果,其中包括机体内部器官和⻣骼肌的变化,对外周变化的反 馈是情绪意识基础。阿诺德强调情绪反应序列是情境—评估—情绪,即对情境的评估引出了情绪,且这种评估是 ⼀个⽪层过程,因此,⽪层的兴奋直接影响着情绪反应,所以,阿诺德的学说被称为评估—兴奋学 说。第三节 中学⽣情绪发展的特点 (掌握·单选·简答)1. 情绪情感更加丰富;2. 情绪的强烈性;3. 情绪的不稳定性;4. 情绪的易激动性;5. 情绪的两极性;6. 情绪的开放性和掩饰性相织;7. 逆反性。第四节 中学⽣情绪的调节⼀、中学⽣良好情绪的培养 (简答·掌握)1.正确认识情绪;2.坦然接受情绪;3.有效表达情绪;4.正确调整情绪;5.培养良好的情绪习惯;6.保持和创造快乐情绪。⼆、中学⽣情绪的调节 (理解·单选)压抑、否认、置换、⽂饰、投射、代偿、 升华、幽默第三章 中学⽣⼈格发展第⼀节 ⼈格概述⼀、 ⼈格的含义 (了解)⼈格是构成⼀个⼈的思想、情感及⾏为的特有模式,这个ᇿ特模式包含了⼀个⼈区别于他⼈的稳定⽽统⼀的⼼理品质。⼆、⼈格的特征 (掌握·简答为主·单选)1. 整体性; 2. ᇿ特性; 3. 稳定性; 4. 社会性; 5. 功能性。三、⼈格发展的影响因素1. 遗传因素;2. 社会⽂化因素;3. ⾃然环境因素;4. 家庭因素; 环境5. 学校教育因素;6. 个⼈主观因素。四、 ⼈格的结构⼈格主要包括:⽓质、性格 等⽅⾯。⽓质 先天的 ⽆好坏之分 可塑性极⼩,变化极慢性格 后天的 在社会评价上有好坏之分 可塑性较⼤(⼀)⽓质1. ⽓质的含义: ⽓质是表现在⼼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 活性与指向性等⽅⾯的⼀种稳定的⼼理特征。2. ⽓质的类型: (单选·理解)(1)胆汁质:胆汁质的⼈⼜称为兴奋型(不可遏⽌),属于兴奋⽽热烈的类型。优点:胆汁质的⼈常有精⼒旺盛、不易疲倦;缺点:易冲动、⾃制⼒差、性情急躁、办事粗⼼等⾏为表现。代表⼈物:张⻜(2)多⾎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优点: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交往;缺点:注意⼒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换。代表⼈物:王熙凤、曹操(3)抑郁质:⼀般表现为⾏为孤僻、不太合群、观察细 致、⾮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动迟缓、优柔 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代表⼈物:林黛⽟(4)黏液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优点:表现出举⽌平和、稳᯿、⾏为内向、做事有条不紊、注意 ⼒容易集中、踏踏实实;缺点:灵活性不⾜、死板;不善⾔谈。代表⼈物:沙和尚(⼆)性格1.性格的含义: (了解)是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的最核⼼的⼈格差异。2.性格的类型 (了解)(1)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2)外倾型和内倾型两种;(3)ᇿ⽴型和顺从型;3.性格的特征: (理解.选择题)态度特征:如谦虚与⾃负、粗⼼与细⼼意志特征:如当机⽴断、意志顽强情绪特征:稳定ᇿ特的情绪,如情绪的强度、持久性理智特征:主动感知还是被动(三)认知⻛格 (了解)认知⻛格是指个⼈所偏爱使⽤的信息加⼯⽅式,也叫认知⽅式。1. 场ᇿ⽴型-场依存型: (2017 上·理解·运⽤·材料分析)(依据认知加⼯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场ᇿ⽴——在信息加⼯中依据内在标准和内在参照。场依存——在信息加⼯中依赖外在参照。2. 冲动型-沉思型: 快、粗⼼、不准—慢、仔细、准确3. 同时型-继时型:同时型:同时考虑多种可能继时型:⼀步⼀步分析第⼆节 ⼈格理论(⼀)弗洛伊德的⼈格结构理论 (理解·单选)⼈格结构由本我、⾃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我:遵循“现实原则”超我:遵循“道德原则”(⼆)弗洛伊德的⼈格发展理论 (了解)⼝腔期(0~1 岁)肛⻔期(1~3 岁)性器期(3~6 岁)潜伏期(6 岁⾄⻘春期)⽣殖期(⻘春期以后)(三)埃⾥克森 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第⼀阶段:0~18 个⽉左右为婴⼉期,基本的信任感——基本的不信任感。第⼆阶段:18 个⽉~3 岁是⼉童早期,⾃主感——羞怯感与怀疑感。第三阶段:3~6、7 岁是学前期,主动感——内疚感。第四阶段:6、7~12 岁是学龄期,勤奋感——⾃卑感。第五阶段:12~18 岁是⻘年期,⾃我同⼀性——⻆⾊混乱。 (⾼频考点)第六阶段:18~25 岁是成年早期,亲密感——孤ᇿ感。第七阶段:25~50 岁是成年中期,繁殖感——停滞感。第⼋阶段:50 岁以后是成年晚期,⾃我调整——绝望期。第四章 中学⽣身⼼发展⼀、中学⽣的⽣理发展 (了解)1、身体外形的变化2、⽣理机能的增强3、脑的发育4、⽣殖系统发育成熟⼆、中学⽣⼼理发展的特点 (理解·单选)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三、中学⽣性⼼理的发展1、异性疏远期2、异性接近期3、两性恋爱期四、对中学⽣异性交往的指导 (运⽤· 材料分析题)1. 加强教育,理解性⽣理和性⼼理的变化;2. 更新理念,引导学⽣正确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3. 指导⾏为,让学⽣正确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模块六 中学⽣⼼理辅导第⼀章 ⼼理健康教育⼀、⼼理健康的基本含义⼼理健康是⼀种良好的、持续的⼼理状态与过程。两层含义:⼼理⽆疾病、有⼀种积极发展的⼼理状态。⼆、⼼理健康教育总⽬标提⾼全体学⽣的⼼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乐观向上的⼼理品质、促进学⽣⼈格的健全发展。三、⼼理健康的标准1.智⼒正常 4.⾃我意识正确 7.⽣活平衡积极2.情绪适中 5.⼈际关系和谐3.⼈格稳定协调 6.社会适应良好四、 学⽣常⻅ ⼼理问题(⼀)发展性⼼理问题⼈际交往问题、学业发展问题、⾃我概念发展问题(⼆)障碍性问题抑郁症、恐惧症 焦虑症、强迫症 ⽹络成瘾中学⽣的障碍性问题1、抑郁症 (单选·理解)以显著⽽持久的⼼境低落为主要临床特征,且⼼境 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严᯿者可出现⾃杀念头和⾏ 为。具体表现: (1)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感和⽣活的乐趣;(2)消极的认识倾向,低⾃尊、⽆能感,从消极⽅⾯看事物,好责难⾃⼰,对未来不抱多⼤希望;(3)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4)躯体疲劳、失眠、⻝欲不振等。抑郁症矫正⽅法:1)给当事⼈以情感⽀持和⿎励;2)以坚定⽽温和的态度激励学⽣做⼀些⼒所能及的事情;3)积极⾏动起来,从活动中体验到成功与⼈际交往的乐 趣;4)也可采⽤认知⾏为疗法,改变学⽣习惯的⾃贬性的思 维⽅式和不适当的成败归因模式,发展对⾃⼰、对未来的 更为积极的看法;5)服⽤抗抑郁药物可以缓解症状2、恐惧症 (理解·单选)是对特定的⽆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 理性惧怕;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的,也 可能是多种的,如动物、 ⼴场、 闭室、 登⾼、 社交活动、旷ᰀ等。具体表现: (理解)社交恐惧症:害怕在社交场合讲话(在会场上讲演、 在公共场合进餐时交谈),担⼼⾃⼰会因双 ⼿发抖、 脸红、 声⾳发颤、 ⼝吃⽽暴露⾃⼰的焦虑,觉得⾃⼰说话不⾃然,因⽽不敢抬头,不敢 正视对⽅的眼睛。学校恐惧症(恐学症) :相当于场所恐惧症,害怕上学,害怕学习、对学校具有恐惧⼼⾥。强制 上学会感到焦虑加᯿,有焦虑表现如⼼神不安、 ⾯⾊苍⽩、 出冷汗、 呼吸急促甚⾄呕吐、 尿频 、 腹疼等。恐惧症矫正⽅法:1)系统脱敏法是治疗恐惧症的常⽤⽅法。2)如是学⽣社交或学校恐惧可改善班级中⼈际关系,营造宽松、 ⾃由 的学校氛围;⽗⺟要有毅⼒和耐⼼,要坚决⽽友善地要求孩⼦回到学校, 习惯学校⽣活。3、焦虑症 (理解·单选)以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应的焦虑反应为特征 的神经症,如紧张不安,忧⼼忡忡,注意 ⼒集中困难,极端敏感,⼼跳加快,过度 出汗等。学⽣常⻅考试焦虑。症状表现:(1) 情绪⽅⾯:紧张不安,忧⼼忡忡;(2) 注意和⾏为⽅⾯:注意⼒集中困难,极端敏感、对轻微刺激作过度反应、难以做出决定;(3) 躯体症状⽅⾯:⼼跳加快,过度出汗等。产⽣原因: (掌握·简答)(1) 学校的统考,升学的、持久的、过度的压⼒;(2) 家⻓对⼦⼥过⾼的期望;(3) 学⽣个⼈过分地争强好胜;(4) 学业上多次失败的体验等。考试焦虑: 其表现是随着考试临近,⼼情极度紧张。考试时注意⼒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出现慌 乱,⽆法发挥.焦虑症矫正⽅法:1) 采⽤肌⾁放松、系统脱敏等⽅法;2)采⽤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在考试中使⽤正向的⾃我对话,如“ 我能应付 这个考试” ;3) 锻炼学⽣的性格,提⾼挫折应对能⼒;4) 往最好处做,不要计较最后结果;5) 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4、强迫症 (理解·单选)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为。 前者指当事⼈身不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 的事情;后者指指当事⼈反复去做他不希 望执⾏的动作。强迫症矫正⽅法:1)药物治疗。2)⾏为治疗。 例如,暴露与阻⽌反应,主要⽤于控制当事⼈的刻板⾏为。3)建⽴⽀持性环境。4)森⽥疗法。 强调放弃对强迫⾏为做⽆⽤控制的意图,⽽采取“ 忍受痛苦,顺其⾃然” 的态度。5、⽹络成瘾 (理解·单选)个体反复过度使⽤⽹络导致的⼀种精神⾏ 为障碍。上⽹时间失控,沉迷⽹络难以⾃ 拔,忽视现实⽣活,或对现实⽣活极度不 满 。表现: 上⽹时间失控,沉迷⽹络难以⾃拔,忽视现实⽣活,或对现实⽣活极度不满。⼼理反应: 关上电脑,游戏中的场景会在头脑中继续,⼀不上⽹就烦躁不安,容易情绪失控,精神萎靡不振, 出现强迫⾏为如⼿指不⾃觉敲击键盘。⽣理反应: 如⼿腕肿痛,头晕眼花,双⼿颤抖等。产⽣原因:1. ⽹络中可以获得现实中难以满⾜的⼼理需要;2. 缓解⼼理压⼒的⼯具。⽹络成瘾矫正⽅法:1)可采⽤⾏为疗法,通过控制上⽹时间和次数,形成良好的上⽹习惯;2)可以采⽤认知疗法,针对⽹络成瘾问题本身及背后的问题,如学业不良、⾃卑 ⼼理、⼈际交往障碍等,与当事⼈进⾏谈话沟通,探讨如何正确使⽤互联⽹,以 及⽹络成瘾的危害;3)由家庭功能失调造成的⽹络成瘾,还可以通过调整家庭成员间的关系,营造良 好的家庭氛围,为矫正⽹络成瘾提供条件。第⼆节 ⼼理健康辅导⼀、 ⼼理辅导概述教师对学⽣在适应与发展上的问题给予帮助和指导,以及对有关的⼼理和⾏为障碍进⾏诊断矫正的过程。让学⽣学会调试,寻求发展。⼆、⼼理辅导途径1.专⻔的⼼理辅导活动课;2.学科中渗透⼼理辅导的内容;3.开展班级、团队活动;4.⾯向个别学⽣的⼼理辅导;5.家庭⼼理辅导三、⼼理辅导的⽅法1. 强化法:运⽤强化原则,每当学⽣出现所期 望的⼼理与⽬标⾏为之后,采取奖励办法⽴刻 强化,以增强此种⾏为出现的频率,⼜称为奖 励强化法,⽤来培养新的适应性⾏为。2. 代币疗法:是⼀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 红星、盖章的卡⽚、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 代币,当学⽣做出所期待的良好⾏为时,就发 给数量相当的代币奖励。3. 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 (榜样)。4. 全身松弛训练:雅各布松⾸创,通过 训练有意识地控制⾃身的⼼理⽣理活动 来改善机体功能紊乱的⼼理辅导⽅法。 (紧张-坚持-放松)5. 系统脱敏法:通过⼀些列步骤,按照刺激 强度由弱到强、由⼩到⼤逐渐训练⼼理承受 能⼒ 、 耐受⼒等,逐渐增强适应⼒,从⽽ 达到对真实体验不产⽣过敏反应。 (⾼频考点)三个步骤: 1)建⽴焦虑层次(从最轻微的焦虑到引起 最强烈的恐惧依次安排);2)放松训练。3)系统脱敏练习6. 理性-情绪疗法:(ABC 理论)⼈的情绪是由其思想决定的,合 理的观念导致健康的情绪,不合 理的观念导致负向的、不稳定的 情绪。要通过调整对⽅的认知进 ⾏情绪调节。A——事件 B——想法 C——情绪⾮理性认知(B)的三个特征 (2015 年上半年·单选·理解)1. 绝对化要求(最突出的特点)常和“ 必须”“ 应该” 这类词联系在⼀起,必须如此,不可通融。2. 过分化概括以偏概全。 对⾃⼰,失败是会觉得⾃⼰是废物;⽐⼈稍有过错,便认为对⽅⼀⽆是处。3. 糟糕⾄极是⼀种认为⼀件不好的事如果发⽣,将是⾮常可怕的、 糟糕的、 甚⾄是⼀场灾难的想法。当⼈们绝对 化要求中认为的“ 应该”“ 必须” 的事物不如他们所想的那样发⽣时,他们就会感到⽆法接受。出题⽅式:给⼀个情景,选择是什么特征?7. 来访者中⼼疗法:1)美国⼼理学家罗杰斯创⽴。2)是通过为来访者创造⽆条件⽀持与⿎励的 氛围使来访者能够深化⾃我认识发现⾃我潜能并且回归本我,来访者通过 改善“⾃知”或⾃我意识来充分发挥积极向上 的、⾃我肯定的、⾃我实现的和⽆限成⻓的潜 ⼒,以改变⾃我的适应不为,矫正⾃身的⼼理 问题。3)三个原则:真诚、接纳、共情8、团体辅导的⽅法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境下进⾏的⼀种⼼理辅导 形式,它是以团体为对象,运⽤适当的辅导策 略与⽅法,通过团体成员间的互动,促使个体 在交往中通过观察、 学习、 体验,认识⾃我 、 探讨⾃我、 接纳⾃我,调整和改善与他⼈ 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为⽅式,激发个体 潜能,增强适应能⼒的助⼈过程。模块七 中学德育第⼀章 中学⽣品德发展概述第⼀节 品德⼼理概述⼀、品德的概念 (了解)品德,即道德品质,⼜称为品⾏、德⾏或操⾏等,是指个⼈根据某些道德⾏为准则⾏动时所 表观出来的某些稳固的⼼理特征和倾向,是社会道德准则在个⼈思想与⾏动中的⼀种体现,具有 道德评价的意义。⼆、品德与道德的联系 (了解)1.个体品德与社会道德都受社会发展的制约;2.个体品德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3.社会道德通过个⼈品德⽽存在。三、品德的⼼理结构 (单选·简答·辨析)品德的⼼理结构:知、情、意、⾏1、知(道德认识)也称道德观念,个体品德的核⼼,是指对道德⾏为规范及其意义的认识, 是情、意产⽣的依据,对道德⾏为具有定向意义。 (是学⽣品德形成的基础)2、情(道德情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产⽣的⼀种内⼼体验,也就是⼈在⼼理上所产⽣的 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爱憎、喜恶等情感体验。3、意(道德意志)是⼀种⾃我控制、⾃我约束的能⼒,是⼈们在实现⼀定的道德⾏为的过 程中,克服⼀切内外的阻⼒和困难所做出的努⼒,能够调节和控制各种 情感和⾏为,是道德⾏为的⾃觉、果断、坚持和⾃制的有⼒保证。4、⾏(道德⾏为)是⼈们在⼀定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配下所采取的⾏动,是 个⼈品德的外部表现,德育的最终⽬的,是衡量品德的根本标志。四、品德形成的⼀般过程 (理解·单选·辨析)1. 依从从众、服从权威、社会舆论等2. 认同思想、情感上、态度上主动 接受他⼈影响,与他⼈接近3. 内化在思想观念上与社会⼀致第⼆章 道德发展理论第⼆节 品德发展的理论⼀、⽪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论 ( 理解·单选为主、简答题为辅)⽪亚杰是第⼀位系统考察⼉童道德规范形成与道德认知发展的⼼理学 家,⽪亚杰认为道德教育的⽬标就是使⼉童达到⾃律道德,其研究运⽤的 对偶故事法。总结出⼉童道德认知发展的总规律: 经历从他律到⾃律的转化发展过程。 (他认为 10 岁是分⽔岭)阶段 年龄 特征 具体表现(单选·理解)⾃我中⼼阶段 2-5 岁 ⽆视道德规则的存在。 表现为⾃⼰玩⾃⼰的游戏。权威阶段 5-8 岁 ⼜称为他律阶段,对权威表现要服从权威就对了。⾏为的判断仅从⾏为后果出出绝对的顺从和尊敬,认为规发,不考 虑主观动机。则是绝对遵守不可改变的,只认为受惩罚的⾏为本身就是坏的,只 要顺从就是对的。可逆性阶段 8-10 岁 也称⾃律阶段或合作道德阶段,道德判断;不再把规则看作是⼀成不变开始依据⾃⼰内⼼的标准进⾏的东⻄,认为规则是同伴相互约定的,是可以 修改的。公正阶段 10 岁以后 对⾏为的判断不仅仅从结果出发,也开始注意动机。学⽣体验到公正,平等是⼈们所需要 的,会考虑具体情况,从关⼼和同情 出发去判断。⼆、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单选·理解)科尔伯格沿⽤了⽪亚杰的间接故事和临床访谈的研究法,运⽤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是“海因 茨偷药”的故事。科尔伯格将道德发展阶段分为“三⽔平六阶段” 。1. 前习俗⽔平(9岁以前的⼉童):此⽔平⼉童道德观念是纯外在的,根据⾏为的具体结果和⾃身的利害关系判断好坏是⾮。阶段 1:惩罚和服从定向阶段此阶段是根据⾏为结果判断⾏为的好坏,只要 是受到惩罚的⾏为,那⼀定是错的,对成⼈或准则 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善恶的观念。阶段 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此阶段的⼉童从⾃身利益出发评价⾏ 为的好坏,不再局限于规则,认为只要是 能够满⾜⾃⼰需要的⾏为都是好的。2. 习俗⽔平(9~20 岁)此⽔平的⼉童开始关注社会的希望和要求,站在社会的⻆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认为个体⾏ 为应该符合社会的准则,按规则⾏动被认为是正确的。阶段 3: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孩⼦”定向阶段,凡是⼤众认可的都是对 的,得不到⼤众认可的则是错误的。 所谓对的,就是扮 演⼀个好⻆⾊,关⼼别⼈,珍惜别⼈的感情,信赖和忠 实于伙伴。阶段 4:遵守法规取向阶段此阶段的个体服从权威,遵守公共秩序,遵守 法律规范,有责任感和义务感。认为只要是违反了 社会规则,给他⼈带来伤害,不管动机如何,都是 错误的。3. 后习俗⽔平(20 岁以后)超越对社会秩序和权威的服从,开始反思规则的合理性。此⽔平的⼈判断⾏为的标准是⼈类的 正义和个⼈的尊严,并将此内化为⾃⼰内部的道德命令。阶段 5:社会契约取向阶段认同法律的作⽤,但是不认为法律是绝对的 ,认为法律是可以根据⼤多数⼈的要求⽽改变,使之符合社会⼤众的权益的。阶段 6: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此阶段的⼈以良⼼、公正、尊严、⼈权为 标准进⾏道德判断,根据⾃⼰选择的原则进⾏ 某些活动,认为只要动机是好的,⾏为就是正 确的,认为⼈类普遍的道义⾼于⼀切。当根据 ⾃⼰所确⽴的原则活动时,个体就会觉得⼼情 愉快;反之,就会产⽣内疚感和⾃我谴责。三、中学⽣品德发展的特点 (理解)1.伦理道德逐渐从他律变成⾃律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四、影响品德发展的因素(⼀)外部因素1.家庭教养⽅式2.社会⻛⽓3.同伴群体(⼆)内部因素1.认知失调2.态度定势3.道德认知4.受教育程度五、促进中学⽣形成良好品德的⽅法 (简答题·掌握)1.有效的说服2.树⽴良好的榜样3.利⽤群体约定4.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5.价值辨析第三章 德育内容第⼀节 德育概述⼀、德育的概念 (辨析题·单选)⼴义的德育:指对全体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进⾏有⽬的,有计划的影响。ሀ义的德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对学⽣的思想和道德施加有⽬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学校德育包括: 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四个部分。【政治教育是⽅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教育是核⼼,法制教育是保障,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 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重点掌握·记)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知、情、意、⾏的培养提⾼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思想内部⽭盾⽃争的发展过程,具有多样性;3、德育过程组织学⽣的活动与交往、对学⽣多⽅⾯教育影响的过程;(接受学校、家庭以及社会 环境等)4、德育过程是⼀个⻓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第四章 德育原则与⽅法⼀、德育的原则 (⾼频考点·材料分析题·运⽤)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进⾏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1.导向性 5.因材施教2.疏导 6 .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3.尊᯿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 7 . 知⾏统⼀的(理论联系实际)4.教育的⼀致性与连贯性 8 . 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1. 导向性原则(⽅向性原则):⽅向性原则是指德育⼯作要有⼀定的⽅向性,指导学 ⽣向正确的⽅向发展。贯彻这⼀原则的要求是:1) 坚持正确的政治⽅向和四项基本原则。2)符合新时期的⽅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3)把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2. 疏导原则:⾏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充分调 动学⽣的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向上。基本要求是:1)讲明道理,疏导思想。2)因势利导,循循善诱。3)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教育。3.尊重学⽣与严格要求学⽣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尊᯿、信任、热爱学⽣,⼜要对学⽣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 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的⾃觉⾏动。基本要求是:1)教育者要尊᯿热爱学⽣,关⼼爱护学⽣,建⽴和谐融洽的师⽣关系。2)教育者应根据教育⽬的和德育⽬标,对学⽣严格要求,认真管理和教育。4.教育的⼀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在德育⼯作中,教育者应协调多⽅⾯的教育⼒量,有计划、有系统、前后连贯地教育学⽣, 发挥教育的整体效能。基本要求是:1)要统⼀学校内部和社会各⽅⾯的教育⼒量。2)对学⽣进⾏德育要有计划有系统地进⾏,做好衔接⼯作,以确保对学⽣的教育前后连贯⼀致。5.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德育时能够根据学⽣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展的实际状况,因材施教,引导学⽣,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作。基本要求是:1)深⼊了解学⽣的个性特点和内⼼世界。2 )根据学⽣个⼈特点有的放⽮地教育,努⼒做到“⼀把钥匙开⼀把锁” 。3)根据学⽣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教育。6.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是指通过集体教育每个学⽣,然后⼜通过集体中的学⽣去形成⼀个良好的集体,促进 集体的巩固和发展。基本要求是:1)建⽴健全的学⽣集体。2)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集体的教育作⽤。3)加强个别教育,通过个体影响集体。⻢卡连柯的“平⾏教育原则”提出: 教师要影响个别学⽣,⾸先要求影响这个学 ⽣所在的集体,然后通过集体和教师⼀道去 影响这个学⽣,便会产⽣良好的教育效果。7.知⾏统⼀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教育者既要组织学⽣认真学习理论知识,⼜要提供实践的机会,将提⾼认识和为⾏为修养成结 合起来,使学⽣做到⾔⾏⼀致、表⾥如⼀。基本要求是:1)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2)组织学⽣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在实践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为习惯。3)对学⽣的评价、要求要坚持执⾏统⼀的原则。4)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致。8.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也叫“⻓善救失”原则。要调动学⽣⾃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身 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盾的转化。基本要求是:1)“⼀分为⼆”看待学⽣。2)⻓善救失。3)引导学⽣⾃觉评价⾃⼰、进⾏⾃我修养。⼝诀:⼀(连)营(因)(⻓),双导三结合(理论集体要尊严)⼆、德育的基本途径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2. 活动(1)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2)共⻘团和学⽣会活动(3)评优活动(4)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3. 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4. 班主任⼯作5. 学校环境6.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德育的⽅法 (⾼频考点·单选·理解)1.说服教育法(基本⽅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提⾼认识、形成正确观 点。主要有语⾔说服和事实说服。注意以下⼏点: ⼀是明确⽬的、制定计划;⼆是做好充分准备;三是加强指导;四是做好总结⼯作。2.榜样示范法:这是⽤榜样⼈物的⾼尚思想、模范⾏为、优异成就来影响 学⽣的思想、情感和⾏为的⽅法。注意以下⼏点: ①选好学习的榜样。②激起学⽣对榜样的敬慕之情。③引导学⽣⽤榜样来调节⾏为,提⾼修养。3.实际锻炼法(指导实践法):让学⽣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在活动中锻炼思想,增 ⻓才⼲,培养优良思想和⾏为习惯。注意以下⼏点: ①坚持严格要求②调动学⽣的主动性③注意检查和坚持4.陶冶教育法:情感陶冶法包括⼈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等, 使受教育者在道德和思想情操⽅⾯受到潜移默化的感 染、熏陶的⽅法。注意以下⼏点: ①创设良好的情境②与启发说服相结合。③引导学⽣参与情境的创设。5.品德评价法:品德评价法是教育者根据⼀定的要求和标准, 对学⽣的思想品德进⾏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不断进 步的⼀种⽅法。6.⾃我教育法:(个⼈修养法)⾃我教育法是指学⽣的⾃我认识、⾃我评价、⾃我控制等⽅⾯,是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激发 学⽣⾃我教育的动机。使学⽣在⾃我教育意识基础上产⽣积极进取⼼、掌握⾃我教育的标准, 培养⾃我教育能⼒、养成⾃我教育习惯,进⾏⾃觉思想转化、促使⾃身品德不断完善。主要 包括学习、⾃我批评、座右铭、⾃我实践体验与锻炼等。在这个过程中,学⽣既是德育的客体⼜是德育的主体。模块⼋ 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理第⼀章 班级与班集体的形成第⼀节 班集体最早使⽤“ 班级”⼀词的是⽂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班级的概念 (了解)班级是由教师和学⽣共同组成的,是学校 进⾏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 学习、⽣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 学⽣实现社会化发展的᯿要场所。⼆、 班集体的概念班集体是由具有明确的奋⽃⽬标、 坚强的领导核⼼及良好纪律和舆论的班 级学⽣所组成的活动共同体。班集体不 是学⽣的简单集合,其形成需要全班师 ⽣共同努⼒。三、班集体形成的标志(班集体的特征) (理解·单选·简答)1. 共同的奋⽃⽬标2. 健全的组织系统3.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4. 平等、⺠主的班级氛围四、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选择·单选)组建阶段 初步形成 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1.关系松散3.教育者为主导1.涌现积极分⼦协2.班⻛尚未形成1.多数学⽣能够互相与良好的班 ⻛1.氛围平等、和谐 、2.集体意识未形成助班主任严格要求上进、合作2.形成强有⼒的舆论2.可以⾃⼰来设计和变⾰班级组织管理⽅式松散群体阶段(初建期)合作群体阶段(形成期)集体阶段(成熟期)1.关系松散,互相不认识3.班主任能⼒考验的关键期1. 班⼲在班主任指 导下⼯时期1. 班⼲可以ᇿ⽴主 持⼯作2.主要由班主任主持作2. 学⽣有较强的⾃ 我教育2. 班主任培养班⼲ 的᯿要能⼒,形成 良好的班⻛五、培养班集体的⽅法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标。2、建⽴班集体的核⼼队伍。3、建⽴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5、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第⼆节 班主任⼀、班主任是学校中全⾯负责⼀个班学⽣的思想、学习、⽣活等⼯作的教 师。是班级的组织者、 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 级任课教师和学⽣团队组织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家⻓和社会的桥梁。⼆、 班主任的⼯作意义 (了解)(1)是贯彻教育⽅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标的᯿要保证。(2)是提⾼教学效率的᯿要⼿段。(3)为学⽣健康、全⾯、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4)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量的桥梁。三、 班主任的地位和作⽤ (理解·选择题)(⼀)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班主任的领导⽅式可分为:权威型、 ⺠主型、 放任型。权威型的特征是命令、 权威和疏远。 学⽣在教师的权威下才努⼒学习的。放任型师⽣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序、 随意和放纵。 在放任型模式下,学⽣的学习成绩在教师不在场 时反⽽更好,这主要是因为,学⽣中的具有领袖才能的⼈,出⾯进⾏组织的结果。⺠主型师⽣关系模式的特征是开放、 平等和互助。 在⺠主型模式之下,学⽣的学习努⼒程度⽐较适 中,学习成绩⽐较稳定。(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际关系的主导者协调与任课教师、 与学校各级领导之间、 协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 协调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之间的关系,指导和协助共⻘团、 少先队⼯作.四、 班主任⼯作的内容 (了解)(⼀)了解学⽣ (五)班会活动(⼆)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六)协调各种教育影响(三)建⽴学⽣档案 (七)操⾏评定(四)个别教育:先进⽣教育、后进⽣教育 (⼋)写好⼯作计划与总结对⾮正式群体的教育 (理解·单选)⾮正式群体是指由于⼈们社会交往的特殊需要,依照好恶感在活动中⾃发形成 的,未经任何权⼒机构承认或批准⽽形成的群体。1. 班级⾮正式群体的特点(1)⾃发性; (4)凝聚性;(2)相似性; (5)竞争性;(3)封闭性; (6)权威性。2、⾮正式群体的管理对策(1)正确认识⾮正式群体;(2)正视其存在的必要性、必然性;(3)正确引导,发挥⾮正式群体的作⽤。第⼆章 中学课堂管理第⼀节 课堂管理概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了解)1. 学校领导的管理⽅式;2. 教师的领导⻛格;3. 班级规模;4. 班级的性质;5. 学⽣对教师的期望。⼆、 课堂管理的原则 (掌握·简答)1. ᯿视课堂管理本身的教育功能;2. 突出课堂中学⽣的主体地位;3. 坚持⾯向全体学⽣;4. ᯿视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不是只关⼼学习结果。第⼆节 课堂⽓氛⼀、 课堂⽓氛的类型 (了解)1.积极型课堂⽓氛。2.消极型课堂⽓氛。3.对抗型课堂⽓氛。⼆、 影响课堂⽓氛的因素1. 教师⽅⾯的因素。2.学⽣⽅⾯的因素。3.课堂环境的因素。三. 创设良好课堂⽓氛的条件 (掌握·简答)1.发挥教师主导作⽤,尊᯿学⽣主体地位;2.正确地鉴定分析课堂⽓氛,这是营造良好课堂⽓氛的前提和基础;3.以积极的情感感染学⽣;4.抓典型、树榜样、⽴威信;5.妥善处理⽭盾冲突,建⽴良好的师⽣、⽣⽣关系。第三节 课堂纪律⼀. 课堂纪律的类型 (选择·理解)1、教师促成的纪律:需要教师给较多的监督与指导,例如⼩学⽣⼊学时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同辈⼈的集体在学⽣社会化⽅⾯起着越来越⼤的作⽤。3、任务促成的纪律:某⼀项任务会引起学⽣的⾼度注意,⽽对其他诱⼈的活动置 之不理。4、⾃我促成的纪律:当外部的纪律控制被个⼈内化以后,成为个体⾃觉的⾏为准 则时,⾃律便出现了。第三章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了解)1. ⾃愿选择性2. 内容和形式的灵活多样性3. 组织的⾃主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理解)以⼩组活动为主要形式三、 课外活动的主要内容 (了解)1. 学科活动 4. 社会活动2. 科技活动 5. 思想教育活动3. ⽂体活动 6. 传统节假⽇活动第四章 教师⼼理⼀ 、教师的概述1. 教师的概述⼴义:凡是把知识,经验和技能传给别⼈的⼈都可以成为教师;ሀ义:是指经过专⻔的训练,在学校从事教育教学⼯作的专⻔⼈员,是学校 ⼯作的主要实施者。教师根本任务是教书育⼈。2. 教师的劳动特点:⻓期性、创造性、示范性、复杂性3. 教师的职业地位1)教师职业是⼀种专⻔职业,教师是专业⼈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4.教师的⼀般⻆⾊:传道者、授业、解惑者、榜样、管理者教师在新课程中的⻆⾊ :(1)教师是学⽣学习的促进者(2)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教师是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课程资源,即有利于实现课程⽬标的各种因素。)⼆、教师成⻓的历程1、关注⽣存阶段:关注⾃⼰的⽣存适应性。2、关注情境阶段:关注提⾼学⽣成绩。3、关注学⽣阶段:⾃觉关注学⽣。

三、教师⼼理 (选择·理解)

1、职业倦怠:指个体在⼯作᯿压下产⽣的身⼼疲劳与耗竭的状态。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没有⼯作热情,感到⾃⼰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 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2)去⼈格化:指刻意在⾃身和⼯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 忽视的态度,对⼯作敷衍了事,个⼈发展停滞,⾏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3)⽆⼒感或低个⼈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并伴有⼯作能⼒体验和成就 体验的下降,认为⼯作不但不能发挥⾃身才能,⽽且是枯燥⽆味的繁琐事物。

2、促进教师⼼理健康的⽅法 (了解)

外部 社会要给与更多的⽀持, 学校要营造良好的⼼理环境, 营造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内部 树⽴正确的⾃我概念,掌握⾃我调节策略,加强锻炼保持健康。

罗森塔尔效应说明,能对学⽣产⽣巨⼤影响的是教师对学⽣的期望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 10 页纸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考点一】教育的起源(★★)学说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神话起源说 宗教人士 教育是有人格化的神创造的,因此教育要体现神的意志。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沛西·能认为教育的产生来自于动物的本能,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心理起源说 孟禄 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劳动起源说(社会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过程中的有意识经验传递,劳动过程中的口耳相传和简单模仿是最原始最基本的教育形式。【考点二】孔子观点(★★)① 教育对象:有教无类② 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培养德才兼备的政治人才③ 教育思想:庶、富、教④ 教学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和六经⑤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并重⑥ 德育内容:以仁礼为核心、以孝悌为基础(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⑦ 论教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知新、以身作则 、爱护学生、教学相长【考点三】学记(★★)1.简介:《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孟子弟子乐正克的作品,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2.主要观点①教育作用与目的(社会):“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个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②教学原则:未发先豫(预)、及时施教、循序渐进、学习观摩、启发诱导、长善救失、藏息相辅、教学相长。【考点四】夸美纽斯(★★)代表作:《大教学论》是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母育学校》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学著作。主要思想:① 教育目的:为现世生活做准备,也要为来世生活做准备。②“泛智”教育。夸美纽斯提出了普及教育的思想,提出“把一切知识交给一切人”,强调人人均应受教育。③ 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④ 班级授课制。夸美纽斯首次全面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考点五】洛克和斯宾塞(★★)1.洛克:绅士教育的倡导者。《教育漫话》“白板说”2.斯宾塞: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他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命题,批判“绅士教育”,主张科学教育取代古典教育。提出教育准备生活说:教育要为未来“完美生活”做准备【考点六】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之父”。《普通教育学》现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伦理学和心理学。旧三中心论: 课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师中心。教学四阶段理论:明了、联合、系统、方法。教育性教学原则。【考点七】杜威(★★★)人物简介: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民主主义与教育》观点:① 教育的本质。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和改造”三个重要论点。② 教育无目的论。③ 新三中心论: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④ 五步教学法:面临情境、产生问题、收集资料、运用方法、检验。【考点八】教育与人口发展的关系(★★)(一)人口对教育的影响1.人口数量影响教育发展的规模与发展速度2.人口结构影响教育的结构3.人口质量影响教育的质量4.人口流动对教育提出挑战(二)教育对人口的作用(教育的人口功能)1.教育可以控制人口的数量2.教育可以提高人口素质3.教育可以优化人口结构4.教育可以促进人口合理流动【考点九】教育与科技发展的关系(★★)(一)科技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者的教育观念,提高其教育能力。2.科学技术也能够影响到教育对象。3.科学技术也能够渗透到教育影响的所有环节之中,为教育措施的更新和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条件。(二)教育对科技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1.教育有促进科技发展的功能。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手段,教育传播科学技术。3.教育是促进科技革命与发展的手段,能够直接产生科学技术。4.科技的创新依赖人才的创新,而人才的创新依赖于教育。【考点十】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一)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考点十一】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4.政治经济制度影响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考点十二】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一)教育与文化的关系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3)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的文化功能(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考点十三】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一) 遗传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和物质基础。遗传具有可塑性。(二) 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人发展的外部条件,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根基与资源,社会环境是人得以发展的现实条件和资源,环境有积极和消极之分,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三)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个体在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考点十四】西方现代学制的类型(★★)(一)双轨制以英国的双轨制为典型代表,法国、联邦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这种学制。这种学制是古代等级特权在学制发展过程中遗留的结果。(二)单轨制美国的现代学制最初也是双轨制,但是,美国的历史发展与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没有像英国皇室等那样的特权阶层,在这样的历史传统下,学术性的一轨没有充分的发展,而群众性的新学校迅速发展起来,从而形成了从小学直至大学,形式上任何儿童都可以入学的单轨制。这种学制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其缺点是教育参差不齐,同级学校教学质量相差较大,许多学校的水平不高。(三)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前苏联型学制前段(小学、初中阶段)是单轨,后段分叉,是属介于双轨学制和单轨学制之间的分支型学制。前苏联型学制的中学,上通(高等学校)下达(初等学校),左(中等专业学校)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贯通。这是前苏联型学制的特点和优点。【考点十五】近代学制(★★)时间 名称 地位1902 年 壬寅学制 近代史上第一个法定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钦定学堂章程》)1904 年 癸卯学制 近代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正式颁布并实施的全国性法定学制系统,单独确立了师范教育体系,指导思想为中体西用,修业年限太长(26 年)。(《奏定学堂章程》——张百熙、张之洞)1912 年 壬子癸丑学制 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初等教育不分设男女学校。1922 年 壬戌学制1922 年新学制,六三三学制中国近代史上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学制,新学制的颁布标志着中国近代以来学制体系建设基本完成。1928 年 戊辰学制 蔡培主持、重视职业教育【考点十六】现代教育制度改革的基本趋势(★★)1.义务教育年限的延长。2.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综合化。3.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当一个国家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在 15%以下时属于精英高等教育阶段,15%到 50%属于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50%以上属于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马丁特罗)4.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考点十七】教育目的的理论(★★)(一)从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出发理论 观点 人物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是为了使人的本性得到自然发展,重视人的价值、人的需要,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卢梭、康德、裴斯泰洛齐、萨特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应该从社会需要出发,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合格的公民,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凯兴斯泰纳,纳托普、涂尔干(二)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出发理论 观点 人物内在目的论 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之中,教育本身就是目的 杜威外在目的论 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以外,从外面强加给教育的目的 苏格拉底(三)从教育与生活的关系出发理论 观点 人物教育适应生活说 教育即生活 杜威教育准备生活说 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完满的生活做准备 斯宾塞【考点十八】教育目的确立的依据(★★)(一)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三)人们的教育理想。(四)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考点十九】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 内涵和作用德育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教育,对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起定向作用。智育 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对个性发展起重要作用。体育 体力和体质的发展是个性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美育 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劳动技术教育 传授生产知识和技能,培养劳动观念。第二章 中学课程【考点一】古德莱德的课程的分类(★★)A. 理想的课程:研究机构、学术团体、课程专家提出应开设的课程。B. 正式的课程: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和教材。C. 领悟的课程: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D. 实行的课程:在课堂里实际开展的课程。E. 经验的课程:学生实际体会到的东西。【考点二】学科中心课程论(★★★)学科中心课程理论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基本观点:教学内容应以学科为中心,与不同学科对应设置课程,通过分科教学,使学生掌握各科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学生的知识结构。【考点三】活动中心课程论(★★★)活动中心课程又叫经验课程,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杜威和其学生克伯屈。基本观点:第一,主张一切学习都来自于经验,而学习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第二,主张学习必须和个人的特殊经验发生联系,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第三,主张打破严格的学科界限,有步骤地扩充学习单和组织教材,强调在活动中学习,而教师从中发挥协助作用。活动中心课程论夸大了儿童的个人经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影响了系统的知识学习,只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片段、零碎的知识,最终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考点四】社会中心课程论(★★★)课程理论 代表人物 观点学生中心课程理论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 课程应与儿童生活相联系,以儿童为出发点,为中心,为目的。存在主义课程论:奈勒 课程要由学生来决定,使学生成为教材的主宰,人文学科应为重点。知识中心课程理论要素主义:巴格莱 课程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课程设置靠考虑国家民族利益。永恒主义:赫钦斯 具有理智训练的传统永恒学科的价值应该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社会中心课程理论布拉梅尔德、弗莱雷课程重点应该是当代社会问题,学生应尽可能参与到社会中去解决问题,人文学科应该成为课程的重点。【考点五】影响课程开发的因素(★★)1.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2.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3.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4.课程开发的着眼点—最近发展区。【考点六】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和要求(★★★)(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在内容上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3)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对学生和学校的适用性。(4)编排上,要做到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5)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6)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第三章 中学教学【考点一】教学的任务(★★)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考点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2.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发展智力)相统一3.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4.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考点三】布置课外作业的要求(★★)第一,内容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范围和深度,有助于学生对“双基”的掌握和发展其智能;第二,分量适宜,难易适度;第三,有助于启发学生思维,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考点四】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方法 含义讲授法 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谈话法(问答法)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通过问答使学生获取和巩固知识。讨论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和其他参考书,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方法(二)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方法 含义演示法教师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和巩固知识的方法。参观法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研究(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分类 含义练习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实验法 运用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及其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究实物的规律。实习作业法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方法。(四)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为主的方法自学辅导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获得自学的方法,以提高其自学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五)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分类 含义欣赏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教学方法。(对自然、人生、艺术的欣赏)情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生动具体场景,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其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考点五】教学评价的基本类型(★)分类依据 评价类型根据评价功能的不同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标准不同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根据评价主体的不同 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考点一】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一是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适应(如明适应和暗适应)、感觉对比(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感觉后效(如正后像和负后像)三种特性;二是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包括感觉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偿和联觉三种特性。(这几个概念翻书本了解一下哦,经常会考)【考点二】知觉的基本特性有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考点三】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意志努力)。【考点四】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前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考点五】艾宾浩斯“遗忘曲线”①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②遗忘量随时间递增;③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考点六】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包括: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思维的敏感性。【考点七】学习理论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桑代克认为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三种因素:一是“重复”;二是“效果”;三是“准备”。他提出了三条主要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刺激泛化:泛化是对相似的刺激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刺激分化:辨别对相似但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1)强化①正强化:正强化是呈现能提高反应概率的剌激的过程。②负强化:负强化是取消厌恶性剌激以提高反应概率的过程。(2)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概率会降低,称之为消退。(3)惩罚惩罚是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剌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4.加涅把学习结果分成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动作技能五类,把学习层次分为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习。【考点八】学习动机的分类奥苏贝尔的成就动机分类,奥苏贝尔将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分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1)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考点九】学习迁移模式正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负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顺向迁移: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产生的影响。逆向迁移: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考点十】学习策略的分类学习策略的分类(1)认知策略①复述策略。常用的复述策略:利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排除相互干扰,首位效应和近位效应;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形式多样化;画线。②精细加工策略。记忆术:位置记忆法、缩简和编歌诀、谐音联想法、关键词、视觉联想;做笔记;提问;成性学;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③组织策略。列提纲;利用图形;利用表格。(2)认知策略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①计划策略②监控策略③调节策略(3)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环境管理策略③努力管理策略④资源利用策略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考点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年龄 阶段 特点0~2 岁 感知运动阶段 客体永恒性2~7 岁 前运算阶段(1)思维不可逆。(2)以自我为中心。(3)泛灵论。7~11 岁 具体运算阶段(1)思维的具体性。(2)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3)去自我中心。11~15 岁 形式运算阶段(1)命题之间关系(2)假设—演绎推理(3)抽象逻辑思维(4)可逆与补偿

2024最新激活全家桶教程,稳定运行到2099年,请移步至置顶文章:https://sigusoft.com/995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激活谷谷主-小谷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igusoft.com/16569.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9月 17日
下一篇 2024年 9月 17日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