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线性混沌现象的研究误差分析_信息可视化设计

非线性混沌现象的研究误差分析_信息可视化设计

承接上一篇二维相图。

如果二维相平面中出现了交叉的轨线,则说明这个系统的维度很可能大于二维。

下面就以几个经典的系统作为示范。本章不涉及太多知识点,以展示为主。主要介绍三个经典的非线性混沌系统。

  • 1 Lorenz系统

Lorenz系统是气象学家洛伦兹发现并提出的一个非线性系统,也是混沌学科的开端。在模拟大气流动时,洛伦兹发现初始的一个小小的误差,都会导致系统未来极大的变化。这种思想在20世纪60年代,给了那些物理学界中决定论者沉重的打击。洛伦兹也将这种不确定性,总结为“蝴蝶效应”。

这个系统可以被写为:

59afedfe1cd1000ca56680d1f1ac15ba.png

一般系统a=10,b=8/3,变化r值来观察系统的不同样子。下图分别展示了取不同r值所对应的xy平面的二维相轨线图:

644dcb1ad18eec0e256112126e5b6764.png

其中r=20时,对应系统收敛到定点。r=28对应混沌。r=99.36对应倍周期。

因为二维系统在相平面上不会出现交叉,所以混沌、倍周期等现象都是在三维或者更高维才出现。正如前文所说的,对于混沌来说,三是个神奇的数字。

它们在三维空间中的轨迹图为:

186df2eb2840eb0f8ba786ab8bbf5a12.png

中间的那个图就是经典的洛伦兹吸引子图。

  • 2 Rossler系统

Rossler系统是Rössler本人在70年代提出的一个非线性系统,和前面的Lorenz系统相比更为简单,但是却依然拥有复杂的非线性行为。

它可以写作:

3d6f11ba42eedfa146e39e2043c88f0a.png

下图绘制了a=0.1,b=0.1,改变不同的c绘制的轨迹图。

4038efe272479a36d80f105160f8048f.png

其中周期2指的是每两个波形一个循环,系统转2圈回到同一个点。随着c的增大,系统由周期1到了周期2,之后突然增加大周期4,再之后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增大到周期8甚至更高,最后密密麻麻的周期似乎再也不会循环,变成了混沌。

这种周期越来越多逐渐变为混沌的现象,叫做倍周期分岔现象。是系统由有序变为无序混沌常见的一种方式。

  • 3 duffing方程

duffing方程也是以 Georg Duffing命名的一个非线性方程。它是基于强迫振动的单摆所提出的方程,它提出的时间非常早,但是被拿来做混沌研究还是比较晚的。由于它背后有着非常明显与简单的物理模型,所以甚至可以做实验去观察这个方程的非线性[3]。方程的形式为:

19e17f880cd98fa459502e86d27b65b5.png

与前面两个方程不同,duffing方程存在一个强迫振动项,带有时间t,所以不属于自治系统。可以看到虽然系统是二阶的,但仍然具有非常复杂的非线性。

如下图,固定激励的振幅频率r和w,改变阻尼d。

74754b62384141fd091f75c96ebf1fe8.png

可以看到随着阻尼d的增大,系统由混沌变为2周期,又变为了单周期运动。

对于这种一团乱麻的混沌现象,只观察轨迹图并不能看到什么规律。下一章节我们将引入一种新的观测方法——庞佳莱截面法。

后面附上代码:

clc clear close all %% 洛伦兹吸引子 h=1e-3; x0=0:h:40; [y1,~]=ODE_RK4_hyh(x0,h,[1;4;20],{'Lorenz',[10,8/3,20]}); Lx=y1(1,:);Ly=y1(2,:);Lz=y1(3,:); figure(1) subplot(1,3,1) plot(Lx,Ly);title('r=20') figure(2) subplot(1,3,1) plot3(Lx,Ly,Lz);view([51,30]);title('r=20') [y1,~]=ODE_RK4_hyh(x0,h,[-13;-2;41],{'Lorenz',[10,8/3,28]}); Lx=y1(1,:);Ly=y1(2,:);Lz=y1(3,:); figure(1) subplot(1,3,2) plot(Lx,Ly);title('r=28') figure(2) subplot(1,3,2) plot3(Lx,Ly,Lz);view([51,30]);title('r=28') [y1,~]=ODE_RK4_hyh(x0,h,[1;4;67],{'Lorenz',[10,8/3,99.36]}); Lx=y1(1,:);Ly=y1(2,:);Lz=y1(3,:); figure(1) subplot(1,3,3) plot(Lx,Ly);title('r=99.36') figure(2) subplot(1,3,3) plot3(Lx,Ly,Lz);view([51,30]);title('r=99.36') %% Rossler吸引子 h=2e-3; x0=0:h:180; [y1,~]=ODE_RK4_hyh(x0,h,[4.9;-5;0.07],{'Rossler',[0.1,0.1,4]}); Lx=y1(1,:);Ly=y1(2,:);Lz=y1(3,:); figure(4) subplot(2,2,1) plot3(Lx,Ly,Lz);view([51,30]);title('c=4 周期1') [y1,~]=ODE_RK4_hyh(x0,h,[9.1;-5;0.17],{'Rossler',[0.1,0.1,6]}); Lx=y1(1,:);Ly=y1(2,:);Lz=y1(3,:); figure(4) subplot(2,2,2) plot3(Lx,Ly,Lz);view([51,30]);title('c=6 周期2') [y1,~]=ODE_RK4_hyh(x0,h,[12.8;-5;0.277],{'Rossler',[0.1,0.1,8.5]}); Lx=y1(1,:);Ly=y1(2,:);Lz=y1(3,:); figure(4) subplot(2,2,3) plot3(Lx,Ly,Lz);view([51,30]);title('c=8.5 周期4') [y1,~]=ODE_RK4_hyh(x0,h,[12.8;-5;0.277],{'Rossler',[0.1,0.1,9]}); Lx=y1(1,:);Ly=y1(2,:);Lz=y1(3,:); figure(4) subplot(2,2,4) plot3(Lx,Ly,Lz);view([51,30]);title('c=9 混沌') %% Duffing吸引子 h=2e-3; x0=0:h:180; [y1,~]=ODE_RK4_hyh(x0,h,[1;0.5],{'Duffing',[1.15,1,1]}); Lx=y1(1,:);Ly=y1(2,:); figure(6) subplot(1,3,1) plot(Lx,Ly);title('d=1.15') [y1,~]=ODE_RK4_hyh(x0,h,[0.8;0.75],{'Duffing',[1.35,1,1]}); Lx=y1(1,:);Ly=y1(2,:); figure(6) subplot(1,3,2) plot(Lx,Ly);title('d=1.35') [y1,~]=ODE_RK4_hyh(x0,h,[0.7;0.73],{'Duffing',[1.5,1,1]});%[0.7;0.73] Lx=y1(1,:);Ly=y1(2,:); figure(6) subplot(1,3,3) plot(Lx,Ly);title('d=1.5') function [F,Output]=Fdydx(x,y,Input) %形式为Y'=F(x,Y)的方程,参见数值分析求解常系数微分方程相关知识 %高次用列向量表示,F=[dy(1);dy(2)];y(1)为函数,y(2)为函数导数 switch Input{1} case 'Lorenz' a=Input{2}(1);b=Input{2}(2);r=Input{2}(3); dy(1)=a*(y(2)-y(1)); dy(2)=r*y(1)-y(2)-y(1)*y(3); dy(3)=y(1)*y(2)-b*y(3); F=[dy(1);dy(2);dy(3)]; case 'Rossler' a=Input{2}(1);b=Input{2}(2);c=Input{2}(3); dy(1)=-y(2)-y(3); dy(2)=y(1)+a*y(2); dy(3)=b+y(3)*(y(1)-c); F=[dy(1);dy(2);dy(3)]; case 'Duffing' d=Input{2}(1);r=Input{2}(2);w=Input{2}(3); dy(1)=y(2); dy(2)=-y(1)^3+y(1)-d*y(2)+r*cos(w*x); F=[dy(1);dy(2)]; end Output=[]; end function [y,Output]=ODE_RK4_hyh(x,h,y0,Input) %4阶RK方法 %h间隔为常数的算法 y=zeros(size(y0,1),size(x,2)); y(:,1)=y0; for ii=1:length(x)-1 yn=y(:,ii); xn=x(ii); [K1,~]=Fdydx(xn ,yn ,Input); [K2,~]=Fdydx(xn+h/2,yn+h/2*K1,Input); [K3,~]=Fdydx(xn+h/2,yn+h/2*K2,Input); [K4,~]=Fdydx(xn+h ,yn+h*K3 ,Input); y(:,ii+1)=yn+h/6*(K1+2*K2+2*K3+K4); end Output=[]; end

参考资料:

[1] 微分方程、动力系统与混沌导论[M]

[2] Duffing equation Wiki 

[3] 计算物理基础-第10章第77讲(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MOOC)计算物理基础_北京师范大学_中国大学MOOC(慕课) (icourse163.org)

2024最新激活全家桶教程,稳定运行到2099年,请移步至置顶文章:https://sigusoft.com/99576.html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联系我们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文章由激活谷谷主-小谷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sigusoft.com/148418.html

(0)
上一篇 2024年 6月 27日 下午8:18
下一篇 2024年 6月 27日 下午8:28

相关推荐

关注微信